今年以來,在漢鋼公司生產管控有這樣一群“老摳”,他們以“分秒必爭”的“算賬”思想,以精細化管理指導降本增效工作,跑出治虧創效“加速度”。
修一修,讓備件煥發“第二春”
“李工又在這里‘救死扶傷’呀!”可別小看這些報廢的舊件,在技術科維修室,這些舊件經常就能“烏鴉變鳳凰”,經過舊件拼裝、報廢件改造能節約萬元以上的費用。
技術人員李旭東算是稱臺維修的“專家”。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終堅持“能省就省、能修則修”的理念,節省了不少費用。針對稱臺過渡軌磨損問題,他多方尋找火車鐵軌,決定通過線切割機將樣品一分為二,再經過多次打磨、鉆孔、焊接、調試等環節,最終改造后可節約5000元/臺。
這只是李旭東降本增效的一件小事,參加工作多年來,他先后完成了無人值守磅房的升級改造、廢舊稱臺的拼裝、辦卡設備的制造等多項維修工作,修舊利廢早已融入他的生活和工作中,“摳門”也成了他的代名詞,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畏和學習。
拼一拼,從2.8萬降到15元
成功了!成功了……怎么樣,我就說沒問題吧!”尋聲望去,一群職工滿臉興奮的歡呼著!
詳細了解,金相實驗室氧氮氫分析儀在啟動前頻繁出現“報錯”信息,設備主管余軍立即對設備進行細致檢查,由于分析儀屬于高端精密設備,經過與工程師咨詢,初步診斷為核心電路板故障,建議出廠報修,預計花費2.8萬左右,周期長達90天。
面對眾多高額的外委費用和貨架上密密麻麻的鋼材樣品,余軍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走進中心作業現場,就看見面前擺滿了各種零部件,他聚精會神的敲打、焊補、組裝、測試,不到4個小時就讓設備恢復生產,整個過程看的筆者眼花繚亂。
后來經驗交流時才知道,他為了省錢,在二手平臺“淘”了一個小元件,僅花費15元。在他的影響下,如何將替換下的報廢件“活用”已經固化到該中心全員的腦海。
改一改,“廢舊堆”里挖出“金疙瘩”
“60噸拉伸試驗機的傳感器壞了,這個問題咱們要盡快解決”技術維修人員姚宗良從現場巡檢回來之后就火急火燎地同事講道。為了過好“緊日子”,他把自己練成了“小心眼”中的高手,能維修的絕不會更換,能利用的絕不丟棄。
針對拉伸試驗機故障問題,他分析三個月抗拉強度數據,整理設備校檢記錄,通過比對試驗排查故障問題,在保證生產的情況下主動在報廢設備中拼裝傳感器,通過調試和校準很快恢復生產。聽同事說,他在設備運行維護上成績斐然,自主實施光譜儀、熒光儀的年度維護,延長光譜儀外委周期,節省外委費用37.9萬元;開展氧氮氫電路板修復,節省備件費用1.5萬元;開展壓片機控制器修舊,降低備件費用0.8萬元……
在生產一線,像這樣的維修技術人員還有很多,從點滴中“摳”出大效益的故事也很多。正是這些“老摳”們,在節支降耗的道路上踏出了屬于自己的節奏,生動詮釋了用“緊日子”過“好日子”。(生產管控中心 郭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