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這句在隴中大地代代相傳的俗語,恰似一顆墜入深潭的石子,總能在我心底激起層層漣漪。作為通渭人,我對它有著刻骨銘心的理解。推開一扇扇家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不是華麗陳設,而是門楣上工整遒勁的“耕讀第”。這三個字,宛如一把精巧的鑰匙,悄然開啟通渭人精神世界的大門,也串聯起我記憶深處那些溫暖而珍貴的點滴。
兒時記憶里,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客房墻壁正中高懸的中堂。那是張守紀先生的手筆,墨色在宣紙上自然暈染,筆鋒蒼勁有力,透著獨特的韻味。年幼的我雖讀不解其深意,卻總被那些文字與圖案的神秘魔力吸引,忍不住駐足凝視。每當有客來訪,總要在中堂前流連,或贊嘆筆法精妙,或品味意境幽遠??粗腿四樕系男蕾p之色,我小小的胸膛里便鼓滿了自豪。
父親是我書法啟蒙者,更是將耕讀精神深植我心的導師。農閑時節,他總會鋪開宣紙,細細研墨,而后用溫暖的大手包裹著我的小手,一筆一劃地教。“逆鋒起筆,藏而不露;中鋒行筆,不偏不倚;回鋒收筆,留有余韻。”他的聲音溫和而清晰。那一橫一豎,如青松般挺拔,透著堅韌與挺拔;一撇一捺,似羽翼舒展,蘊著自由與力量。那時只覺得,父親的手真暖,筆下的字真美。
父親最愛書寫“天道酬勤”、“海納百川”這樣的四字箴言。他常說:“字如其人,一筆一劃都要寫得端正,做人也要堂堂正正。”每一次落筆,他都會結合人生經歷,向我講述箴言背后的深意:“天道酬勤”是教誨我腳踏實地,生活終不負努力;“海納百川”則提醒我要有包容萬物的胸懷。我常常趴在桌邊,看他運筆如飛。墨香在房中彌漫,與窗外飄來的泥土氣息交織,氤氳成一種獨特的、屬于通渭的味道。在那墨香浸潤的時光里,父親用毛筆書寫的不僅是漢字,更是對我的諄諄教誨——踏實做事,正直為人。
在通渭,“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古訓代代相傳,早已融入了每一個通渭人的血脈之中。這里的人們,白天扛起犁頭,在黃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澆灌希望;夜晚則執起筆桿,在宣紙上揮毫潑墨,以筆墨滋養心靈。幾間房屋,“半藏農具半藏書”,這便是通渭人家最真實的寫照。許多農民,一手是嫻熟的莊稼把式,一手是靈動的書畫藝人。那雙粗糙卻靈巧的手,既能在大地上播撒五谷的種子,也能在素絹上綻放藝術的繁花。這濃郁的文化土壤,滋養了無數書畫人才,也在學術界形成了獨特的“通渭現象”,讓通渭的書畫藝術在時光長河中熠熠生輝。
長大后,我走南闖北,見過不少精美的書畫。但每每遇見書法,總忍不住駐足,細細揣摩一筆如何起勢,下一劃如何呼應。我知道,這是通渭的耕讀文化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成為生命的底色。如今,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在通渭的山水村落間尋覓靈感。他們看到的,不僅是自然的畫卷,更是通渭人獨特的生活哲學與精神世界。而通渭人,也乘著這文化的東風,將書畫藝術推向更廣闊的天地。書畫展覽、文化交流如繁星璀璨,讓“通渭”二字在文化的蒼穹下愈發響亮。
“耕讀第”,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鐫刻著通渭人對生活的熱忱、對知識的渴求、對傳統的執著。它是通渭人精神的原鄉,是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化烙印。無論歲月長河如何奔涌,這源自墨香與泥土深處的“耕讀”薪火,都將如不滅的星辰,既照亮一代代通渭人躬耕硯田、砥礪前行的身影,也以其獨特的堅韌與溫潤,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星河,增添一抹恒久而明亮的光輝。(煉鐵廠 路凱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