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空西域”、“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是世人對張騫英雄事跡的稱贊,懷著對英雄的敬仰之情,3月6日,在公司領導的帶領下供銷部全體人員和兄弟單位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的同事一同前往城固張騫紀念館進行了參觀學習,共同追尋西漢先輩足跡,感受絲綢之路文化魅力。
初春午時,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首先來到了張騫墓前,墓座北朝南,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姿態雄偉,格局大方,頓時,敬慕之心由然而生。進入紀念館展廳內,通過講解員關于張騫出使西域歷史的講解和觀看陳列在館內的物件、圖文、沙盤,闡釋了張騫出使西域時敢于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激勵著每一名供銷人員學習和傳承。
一、學習傳承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張騫出使西域,歷時十三載,行程幾萬里,所受艱辛困苦是今天的我們所難以想象的。他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不僅為當時的人們樹立了良好風范,更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學習和傳承。作為供銷部門中的一員我們要始終堅持把為公司創效創收作為衡量供銷工作的首要標準,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深化“四千”精神和“張騫”精神的深度融合,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鐵前降本和鋼后創效”為切入點,以敢為人先勇于開拓的精神,在舊有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闖出新道路,開辟新領域,促進供銷工作不斷發展,為公司實現利益最大化提供支撐與保障。
二、學習傳承勇于進取的意志品質
張騫不畏難險出使大月氏時,他沒能按原定計劃說服月氏國和烏孫國共擊匈奴,原定計劃落空后,他不等不靠迅速調整工作重心,開始了對西域諸國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勢、人口、物產、軍事、交通以及與匈奴的關系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了解,正是基于張騫回國后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西漢王朝才能做出抗擊匈奴的正確決策。作為供銷人員面對困難應具備迎難而上、勇于進取的意志品質,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應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處事不驚的應變能力,順應市場變化的應對能力,先市場而動,主動出擊,搶抓市場機遇。同時,要立足崗位實際,緊盯供銷工作重點難點,擴展采購渠道、開拓銷售市場,下大力氣解決當前供銷面臨的原料成本偏高、國內礦資源不足、備件材料議價能力弱、廢鋼質量低等問題,全員聯動群策群力、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深入市場調查研究,及時搜集市場數據信息,確保數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為公司生產經營提供決策依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不斷細化過程管控,眼光向外找差距,刀尖向內找問題,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推動供銷系統集成化,增強內生動力活力,辦好事辦成事,實實在在為公司發展做一些小事,積少成多,促進供銷工作上臺階。
三、學習傳承重承諾、守信義的愛國主義情懷
張騫在出使西域諸國過程中,突破了中原人固有的盲目自大的狹隘意識,尊重所到各國的首領,以禮相待、以誠相見。正因為張騫所到之處表現出平等、友善、寬容、互利的使者風范,才能使得“蠻夷愛之”。作為供銷人員個人的形象代表著公司形象,客戶了解公司的產品首先是通過供銷業務人員了解的,業務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客戶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們在和客戶談業務過程中,應當牢固樹立忠于企業、忠于職業、忠于崗位的價值觀,本著為企業負責、為崗位負責的態度,做到以禮相待、以誠相見,贏的客戶對公司的信賴。同時,以客戶滿意為基準,改進服務質量,以品牌樹形象,以質量求生存,深入開展聯合“打假”專項行動,凈化市場環境,塑造禹龍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學習傳承“張騫”精神和“四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供銷系統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工作主線。我們將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主動擔當、扎實工作,努力開創供銷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奮斗?。ü╀N部 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