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座城市必須用一種美食當作名片,那么漢中的名片一定是面皮。漢中的清晨,總是從一碗面皮開始的。街角的小攤剛支起鍋灶,蒸籠里白霧裊裊升起,案板上紅油辣椒還在滋滋作響。一勺香醋、幾滴蒜泥、一把辣子,再加上那筋道柔韌的米皮條,拌在一起,酸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這是漢中人舌尖上的鄉音,是刻在骨子里的味道。一碗漢中面皮,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段故事,一種情懷,一份難以割舍的鄉愁。
軟糯鮮香,人間至味
漢中面皮,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四絕”之首,與菜豆腐、核桃饃、罐罐茶齊名。它的制作講究,選料精細。最初是用小麥面粉調漿,后來改用大米磨漿,泡足四個時辰,再用石磨推成細膩的米漿,倒入竹制蒸籠,薄如蟬翼地鋪開,大火蒸熟后取出晾涼,抹上金黃的菜籽油,切成細條,置于碗中。調料更是靈魂所在,精鹽提味、醬油點色、胡椒粉添香、姜汁去腥、蒜泥增辛,最后撒上紅油辣椒,那一抹紅,像極了漢中人的熱情與直爽。吃一口,微辣微咸,酸香入喉,口感“薄、勁、光、酸、辣、香”,六字概括,恰到好處。有時還會配上豆芽、蘿卜絲或焯水菠菜,白綠相間,色彩誘人。它不像陜西關中地區的搟面皮那樣硬朗,也不似南方腸粉那般柔軟,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帶著幾分溫潤,又不失韌性,入口順滑,回味無窮。
一段傳說,流傳千年
關于漢中面皮的由來,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漢中,準備北伐中原。當時軍糧緊張,將士們思鄉心切,常抱怨伙食單調。一日,一位老婦獻上自己親手制作的米皮,拌以辣椒、蒜泥等佐料,將士們嘗過后贊不絕口,連一向嚴謹的諸葛丞相也連連稱奇。從此,這道民間小吃便傳入軍營,成為士兵們的最愛。戰事結束后,這種做法流傳至民間,并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漢中面皮。有人說,那紅油辣椒象征著將士們的熱血,那米皮的潔白如同戰袍,而那酸辣交融的味道,則是歲月沉淀下的堅韌與豪情。一碗小小的面皮,竟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的重量。
鄉愁深處,一碗難求
小時候,家里并不富裕,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次肉。但每到逢年過節,或是誰家孩子考上中學、大學,母親總會特意做一碗面皮,作為全家的“大餐”。那時候,我最喜歡站在灶臺邊看母親操作。她將米漿輕輕倒在圓形蒸籠篦子上,動作輕盈得像是在畫一幅水墨畫,蒸好后揭下來,抹上菜籽油,香氣撲鼻。等到晾涼后切成細條、拌上調料,一家人圍坐在小桌旁,吃得滿頭大汗,臉上卻笑開了花。那一碗面皮,是節日的儀式感,是生活的盼頭,也是童年最深的記憶。后來年長些,我便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每次打電話回家,母親總問:“想不想吃面皮?”我說“想”,她便笑著說:“下次放假回來給你做。”
有一次冬天回家,火車晚點幾個小時,到家已是深夜。可廚房亮著燈,桌上擺著一碗熱騰騰的面皮,還冒著熱氣。母親說:“你爸特地早起磨了米漿,就等你回來吃第一口。”那一刻,我的眼眶濕潤了。原來,無論走多遠,父母記得的,不是你吃了多少山珍海味,而是你最愛的那一口家鄉味。 如今我也成了家,在城市里打拼,日子忙碌而平淡。兒子出生后,我在工作之余也時常帶回老家探親。母親特意做了面皮,她說:“你小時候最愛這個,現在該讓他嘗嘗了。”我笑著搖頭:“他這么小,哪能吃辣?”可當兒子第一次嘗了一口,皺著眉頭卻還是舔了舔嘴唇,母親在一旁樂呵呵地說:“瞧瞧,血脈里的味道,騙不了人。”我知道,這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一種親情的延續,一種文化的傳承。
時代變遷,不變的情懷
幾十年過去,漢中變了模樣,高樓林立,街道寬敞。曾經只能在節慶才能吃到的面皮,如今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一日三餐的選擇。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掛著“正宗漢中面皮”的小店,老板娘一邊拌面皮,一邊和熟客拉家常,小小的路旁小店熱鬧非凡。而對許多外地朋友來說,漢中面皮也成為他們了解這座城市的第一張名片。每當有外地朋友來漢中旅游,本地人總會熱情推薦:“一定要嘗嘗我們漢中的面皮!”它不再只是招待貴賓的佳肴,而是融入了生活,成為漢中人心中最柔軟也最堅定的一部分。
一碗面皮,一生牽掛
漢中面皮,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它承載著童年的記憶、游子的思念、家庭的溫暖,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城市的成長。它沒有山珍海味的奢華,也沒有精致擺盤的藝術,但它用最樸素的方式,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它是一碗面皮,也是整個漢中。它藏在清晨的街頭,也在夜晚的燈火中;它留在母親的手藝里,也流淌在孩子的笑聲中。它,是我心中永遠的瑰寶。(軋鋼廠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