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軋機轟鳴的裝配作業現場,總有一道身影與鋼鐵共生,與機械共鳴。他,就是漢鋼公司軋鋼廠磨輥裝配班的“定海神針”——張強。十載春秋,他將平凡崗位淬煉成閃耀勛章,身上經年累月的油污是歲月的印記,眼中永不熄滅的光芒,則是照亮匠心之路的明燈。
方寸之間,雕琢極致匠心
走進張強的工位,仿若踏入精密儀器的圣殿。定制的工具架上,扳手、卡尺、套筒各安其位,每件工具都鐫刻著使用痕跡。零件柜里,軸承、螺栓、墊片按型號排列如整齊方陣。這極致的秩序感,源自他對裝配工作的敬畏,在毫米級精度決定成敗的領域,一絲疏忽都可能讓整條生產線陷入癱瘓。
同事們常說:“只要是張強裝配的剪刃,閉著眼都能放心用。”為了這句認可,他獨創“三檢三校”工作法,即初裝自檢、互檢復核、終檢存檔,配合三次精度校準。
深夜的廠房寂靜無聲,當其他人早已回家,他仍手持千分尺,在剪刃間反復測量,直至數據誤差趨近于零,這份追求完美的執拗,讓他經手的設備始終保持100%的合格率。
風雨無阻,詮釋責任擔當
記得那是去年一個暴雨傾盆的深夜,廠房里急促的警報聲驟然響起,工作輥突發斷裂,整個生產線面臨停擺危機。正在吃晚飯的張強接到電話,毫不猶豫放下碗筷,一頭沖進雨幕。暴雨中的廠區積水沒過腳踝,他深一腳淺一腳地奮力奔跑,工裝被雨水浸透,緊緊貼在身上,如同冰冷的鎧甲。
沖到搶修現場,他迅速冷靜下來,憑借豐富經驗即刻制定更換方案。吊裝時,他全程緊盯鋼索角度,不斷提醒工友注意平衡;安裝時,他不顧地面潮濕,趴在地上,用塞尺反復檢測輥縫間隙。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當黎明的曙光穿透雨云,轟鳴的軋機重新歡快運轉,張強疲憊的臉上終于露出欣慰的笑容。“設備就像我的孩子,容不得半點閃失。”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他對崗位最熾熱的忠誠。
匠心傳承,共筑智造未來
在追求效率的時代浪潮中,張強始終秉持“慢工出細活”的信念。他裝配一個護板是常規速度的兩倍,但換來的是零返修率的優異成績。面對質疑,他總是耐心解釋:“軋機是生產線的心臟,我們多花的每一分鐘,都是在為生產線的生命續航。”
從初入行業的門外漢,到如今的技術標桿,張強用鋼鐵般的意志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精神內核。他擦亮的不僅是光潔如新的工器具,更是“匠心鑄造”的金字招牌;他扛起的不僅是百噸重的軋輥,更是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任。當夕陽的余暉溫柔地灑在廠房,那個俯身檢查設備的身影,早已成為鋼鐵洪流中最動人的風景,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在匠心之路上堅定前行。(軋鋼廠 張媛媛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