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鋼公司軋鋼廠生產的“后勤兵”,在緊張而又快節奏的生產線上,軋機裝配人員猶如一支精銳“奇兵”,他們直面影響生產的重重阻礙,以小技小改作為攻堅利刃,成功破解各類難題,匯聚起降本增效的磅礴力量,為安全生產的穩定順行保駕護航。
妙手革新分料盒 效率提升攀新高
軋機裝配作業區棒線裝配導衛班的5QF100切分導衛,曾因分料盒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出口缺少分料輥,成為生產線上的“定時炸彈”。在生產過程中,分料盒頻繁出現粘鋼、堆鋼狀況,導致生產節奏被無情打亂,這不僅降低了生產效率,還增加了工序成本。
面對這一棘手問題,該作業區的技術骨干迅速行動,以頭腦風暴的碰撞商討解決方案。最終,經過深入驗證與研究,一項創新性的改造方案應運而生。
該作業區的能工巧匠精心選材,用鋼板下料,借助內部線切割技術和銑床工藝,將鋼板下料精準制成在尺寸、角度方面與5QF100切分導衛分料盒高度一致,并用鉆床鉆孔、角磨機拋光,確保適配導輥軸及分料輥。最后,將加工好的鋼板焊接在分料盒上,成功安裝分料輥,形成一個絲滑過鋼輥道。
經此項改造,5QF100切分導衛煥然一新,紅鋼切分后,各鋼頭沿著分料輥順暢地進入跑槽,這一巧妙的設計,不僅有效減少了因分料盒粘鋼導致的生產停滯和安全隱患,也為軋線的高效穩定運行筑牢了根基。
導衛微創除堆鋼 品質躍升減損耗
此前,軋鋼廠在軋制Ø12五切分螺紋鋼時,粘鋼引發的堆鋼問題,成為籠罩在每個人心頭的一片烏云。據統計,每日至少浪費3根鋼材,最多時達7根,按市場價估算,經濟損失超萬元。此外,每次處理堆鋼至少要15分鐘,每天累計花費1小時以上,工作壓力巨大。
為踐行護航生產的錚錚誓言,軋機裝配作業區緊急“會診”,技術人員化身“醫療團隊”,對問題進行全面“診斷”。最終,決定為導衛實施一場“微創手術”
改造中,該團隊對Ø12五切分K3出口導衛分料盒中間的切分刀片進行精細加工,在切分刀片臺階邊緣走縫打出0.3mm的縫隙,再將切分刀片組裝固定,利用22mm長固定鐵塊和電焊,使縫隙進一步彈性形變,確保分料盒進口位置擴大至22mm。
最終,經過軋線試用和驗證,改造后的導衛效果顯著,堆鋼率下降85%,對加快生產節奏,提升產量和鋼材成材率,規避因堆鋼引起人員處理潛在安全事故均起到正面的積極促進作用,也為企業提質降本帶來基層活力。
機床巧改消隱患 安全升級穩運行
俗話說:“細節之處決定成本”,同樣這句話也適用于生產之中,只有細心消除各類隱患,安全生產才能成為永恒的話題。
這不,近期在軋機裝配作業區,機加班陳瑤在清理高線線切割機床時,敏銳地發現電源線線盒套管接頭脫節,這一隱患看似不起眼,卻如同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引發電氣故障和安全事故。
發現隱患就要立即整改,這是基層人員的作風和態度……
陳瑤當即展開現場整改,他先仔細清理電機線盒內工作液,隨后將線路接頭固定,重新組裝,再把電源線套管接頭調整至線盒中的合適位置并做好防護。
經過這一系列處理和微改動,當機床絲筒移動時,工作液不再濺入,電源線套管脫節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一小小的改造,不僅延長了絲筒電機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設備維修成本,更為線切割機床的平穩運行增添了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以上僅是軋鋼廠軋機裝配作業區小改造助力生產的一小部分示例,但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技小改,卻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星星,匯聚成璀璨星河,照亮生產的每一個角落,它們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更彰顯了基層員工們的創新精神和智慧力量,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軋鋼廠 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