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王洪軍,他在煉鐵廠設備科一手拿著電話,一手在本子上記錄著,眼睛還不時地看著電腦屏幕。王洪軍已經有8年的工作經驗了,從員工、班組長、點檢員、設備員,在基層與設備緊密相關的崗位他基本完整走了一遍。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專業知識,盡快熟悉設備,只要有時間,王洪軍就拿起書本“啃”,像海綿一樣地吸吮“養料”。此外,王洪軍每天都在現場摸索,大大小小的管道縱橫交錯,這根管道連接到哪?這個設備起什么作用?這個閥門為什么裝在這里?密密麻麻的設備,把他的腦袋塞得滿滿當當。
閑暇時,王洪軍虛心向老師傅學習,每次去現場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將設備運行原理和系統流程認真記錄下來。晚上回到宿舍,他又“惡補”專業知識,研究每一個設備原理、系統圖、注意事項等。隨著專業知識儲備充足,他開始參加各種競賽,轉戰技術等級與職稱領域,為他多彩的人生又增添了一道風景。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作為設備員,設備穩定順行是王洪軍要考慮的頭等大事兒。“鋼絲繩的磨損度,不能只用肉眼觀察,要用工具去測量,用數據說話。”在二號爐,王洪軍與班長向燕紅正在激烈的討論著,說話間只見他從腰包里拿出卡尺,全神貫注進行測量。“各段磨損均在安全范圍內,點檢時還要和行車司機做好信息確認,斷電后在進行點檢作業。”點檢結束后,王洪軍額頭微微冒汗,簡單用袖口擦拭下,沒有歇氣,就走向下一處設備。但別認為王洪軍在設備工作中僅僅靠著一股韌勁,他還善于發現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技改創新,使得設備運行更加的安全高效,僅僅本月他就利用技改創新,創效千余元,為公司降本增效貢獻應有力量。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王洪軍還肩負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他不僅自身專業知識過硬還帶動該單位基層設備管理人員一起學習,期間他不斷的加強職工素養培訓,提升員工操作水平,針對平時發現的各類問題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先后組織培訓6次,共計85人次,其中包括“設備潤滑管理制度”“備品備件管理制度”“物資報廢管理制度”等。“洪軍培訓還是有一套,思路夠清晰、理論夠專業、實操夠嚴謹。”通過培訓,職工對點檢維護和備件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能夠獨立思考去解決一些小問題。
用手勢比出一個勝利的符號,是王洪軍的招牌動作,精明睿智中盡顯歷練的本色。他以奮斗為起點,用辛勤的汗水、過硬的技術與豐富的實戰經驗,在多彩的青春中描繪出精彩畫卷,一路繁花,不負韶華。(煉鐵廠 張永謙 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