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勤、細是他工作時的最基本特征,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從一名中包工到臺上班長、工長、大工長,多年的磨礪讓他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有擔當、有魄力、求真務實,時刻沖在第一的優秀鋼鐵人。多年來,他積極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和理論水平,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實現了安全生產目標。他就是煉鋼廠連鑄車間生產主管吳超。
急難險重面前的“排頭兵”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吳超。有一次連鑄1#機西側蒸排風機電機故障,整個二冷室和澆鋼區域被大量的水蒸氣所籠罩,情況萬分緊急!為了不影響生產進度,只能邊生產邊更換蒸排風機電機,在高熱高濕的環境下,維修人員每干10分鐘就要換一波,地腳螺栓拆除完畢后,機體拆除和安裝吊運是塊“硬骨頭”,需要一次性完成。此時很多維修人員早已力竭。吳超先是進現場勘查了一番,準備了兩幅手動葫蘆,選了3名維修人員便慢慢地消失在霧氣中;1、2,1、2,拉、拉,右邊放、放......他的號子聲竟然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清晰明了,近乎30分鐘的連續作業,別人在輪換,而他始終扎在搶修作業的現場,一鼓作氣,將故障的電機拆了下來,汗滴沁透了他的衣襟、他卻全然不知,直至更換完畢.....
面對同事們的贊譽,他卻微微一笑道:“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可排除萬難,創造奇跡。”
難點疑點的“解答人”
還記得在連鑄的一次鋼坯生產期間,鋼坯出現了大量的中心裂紋質量缺陷,漏鋼事故時有發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反復查閱資料和現場實地觀察后,他找準了問題的關鍵。隨著細化結晶器維修、提高裝配精度,優化配水制度和工藝操作等13項優化提升措施的落地,中心裂紋的質量缺陷得到了根治,各鋼種的生產更加穩定和高效了。
1?機開澆采用的是“燕尾槽+引錠帽”的方式,開澆過程中引錠帽內易積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同時偶有脫頭粘結的現象,給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他邊琢磨邊思量,這個問題能避免嗎?他先用一個流試驗、逐個的對引錠頭和翻板進行改造,他用實際行動回答了自己的疑問。每次引錠頭改造,他都親自檢查銷軸安裝、翻版焊接、位置校正,每一道焊縫、每一個墊片,他都親自確認,此項改造不僅解決了脫頭粘接的問題,還大大降低了開澆作業的安全風險,得到了員工的一致好評。
精打細算的“小算盤”
在精煉鋼開機生產時,需等到脫頭后臺上才能將保護套管戴上,實現全過程保護澆注,每一次開澆均會產生20余噸的廢棄坯頭。“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啊。”他積極與操作人員討論操作優化,與電工溝通電攪開啟的時間控制,還親自試驗了“起步正常后,戴上保護套管”的操作,通過精心的組織,一次次過程訓練,徹底解決了精煉鋼首爐下線坯的問題,每澆次精煉鋼生產工序降低成本10600元。
在連鑄,他的“小算盤”是最“精”的,無時無刻不在盤算著。在針對結晶器通鋼量低的問題上,他通過歷年生產數據分析,根據生產的鋼種調整上線結晶器銅管的過鋼量,此舉平均通鋼量上漲3000余噸,月降低結晶器銅管消耗成本4萬余元。他還根據鑄坯鋼種、拉速及澆注溫度,優化保護渣熔點指標,控制液渣層厚度,降低保護渣單耗0.09kg/t鋼。
多年的努力終會有回報,他先后榮獲“陜煤集團金牌班長”、“陜鋼集團先進個人”和“漢鋼公司抗洪搶險先進個人”等榮譽,經過大家的一致認可和推薦,近期他又榮獲“漢鋼公司2021-2022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是名副其實的戰斗堡壘和模范先鋒。
現在的吳超已經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他說:“個人榮辱事小,發揮最大的能量干好每一件事,才是我們當下最應該做的事。”在如今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候,他又將火熱的情懷和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化成無窮的動力,全心全意投入到公司的發展浪潮中去,續寫更加華彩的勞動者之歌。(煉鋼廠 王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