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技者為工,專藝者為匠。從爐前取樣送樣的普通爐前工到下達生產指令的煉鋼廠工藝“掌舵人”、生產組織“CEO”,他用20年甚至是一生生動詮釋了“心系鋼鐵 藝鑄匠心”。喬文博的故事既充滿色彩、激昂勵志,又淡如春水,樸實平凡。讓我們走近漢鋼公司煉鋼廠,一起來聽一聽他的故事。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仿佛從上學時孤注一擲地選擇煉鋼專業就已經注定了他這一輩子要與鋼鐵“長相廝守”。2003年懷揣鋼鐵報國理想毅然投入鋼鐵事業,2011年接受集團發展規劃抽調轉戰漢鋼,從爐前工到爐長再到轉爐車間主任、生產技術組主任,他始終沒有遠離他心愛的鋼鐵,沒有拋棄他心心念念的轉爐。因為熱愛,在漢鋼公司建設之初,“5+2”、“白+黑”連軸轉的工作模式成了他不斷緬懷的激情歲月;因為敬畏,在每出一爐鋼之后他總是拿著測溫槍,近身實地地查看爐況;當新人望著高大的轉爐目露渴求時,他總是傾囊所授,為他們點燃一盞前行的航燈??粗a量任務一次次拔高而被攻克,看著一項項經濟技術指標被再次刷新記錄,雖身經百戰卻也忍不住歡心雀躍。投入鋼鐵行業的二十載,就是枕著赤忱、心懷夢想的二十年。
還記得擔任爐長的第一天,“喬文博,轉爐是咱的核心,承載著全體煉鋼人的希望,今天,這個爐子就交給你了。”面對領導的叮囑,他鄭重地回答“保證完成任務,一定不負您的重托。”一句保證、一則誓言,成為他“住”在操作間、“泡”在學習室的激勵,拿起煉鋼工藝書籍一本一本地“啃”,針對煉鋼難題一宿一宿地“撓”,爐況異常的時候絲毫不敢打盹,徹夜蹲守。
如今,歲月就像“石匠”,在他的臉龐雕琢下一行又一行的印記;歲月同樣也如“星辰”,歷經暗夜的積淀總會有旭日東升。身經百戰、知難克難的他,終是撐起了煉鋼工藝、生產“頂風船”。
無止境、再出發,精益求精承匠心
跌宕起伏的行業形勢帶給了鋼企重重疊嶂,卻也激發了鋼鐵人知難克難、向難求成的決心,新的發展局面也賦予了他精益求精、創新求進、求索不止的匠心。
他把握生產本質,逆勢而起、“順勢而為”,以工序協調為生產組織中的關鍵點,重視協調前后道工序,緊跟“一罐制”鐵水供應模式保煉鋼生產穩定。通過與前道工序及時溝通,合理處置鐵水罐積渣、硫高爐次合理調整放鐵量等,提高轉爐裝準率。以合金優化為重點,2020年他提出了合金窄成分控制方案,進一步縮小合金波動范圍,減少合金消耗。2021年,帶領團隊走出煉鋼廠,遠赴重鋼、晉鋼、柳鋼等行業先進學習探討,率先提出了“復合釩氮+B88鈮鐵”合金工藝,通過無數次的理論探討和精密的模型測算,先后看開發T63E、MG500、30MnSi等一系列新品鋼種。2022年根據原料條件督促轉爐采取“雙渣”“少渣”“留渣”等工藝,實現降低石灰單耗、輕燒白云石消耗、鋼鐵料消耗任務,并持續推進轉爐配加高錳生鐵方案的執行,以降低鋼鐵料、硅錳合金、增碳劑等消耗,實現成本大幅降低。
回想起2020年,為進一步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禹龍”品牌競爭力,漢鋼公司煉鋼廠引進165*280矩形坯生產,盡管全體人員已經做足了充分的準備,試產以后仍然面臨著裂紋、縮孔、脫方等質量問題和原有方坯與矩形坯切換時長的問題。在他的組織下,全體技術骨干下一線,從鐵水入爐到鋼坯澆鑄的每一個環節一一排查論證,把暴露的問題和可能性猜測全部上會討論,經過幾天的持續作戰,最終從原料端和二冷段兩個方面找出了主要問題。原輔料規范供應制度和R10m連鑄機無密排輥矩形坯生產技術改造也在他的全程督導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榮獲陜鋼集團2011-2012年度“先進個人”、陜鋼集團2012年度“突出貢獻獎”、陜西省冶金科學技術獎等多項殊榮,正是他對質量精益求精、對生產一絲不茍、對完美孜孜追求的最有力表彰。
爐不停、火不息,薪火相傳蘊匠心
行業發展日新月異,技藝更迭層出不窮,除了要求自己多學習,更新知識庫,跟上行業發展步伐之外,他更加注重把現有的技藝、經驗傳承下去。如果你有幸去到煉鋼轉爐操作室,或許你能親眼目睹這位“老爐長”技藝風采。“火焰偏硬,注意返干”、“熔池溫度較高,過程升溫做好控制”、“爐帽不規則,出鋼搖爐角度穩住”,一邊說一邊指著屏幕仔細講。肩負工藝質量重任之后,他更注重對技術人員思維上的引導和理論上的提升。本階段降本增效的“出血點”、“滲血點”、“止血點”分別在哪、合金優化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如何能更高效組織生產銜接、《現代冶金工藝學》你看完了沒有……“喬主任每次讓我做原輔料質量分析時,我都心驚膽戰,超常規的提問總讓我啞口無言,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這都是他為我積攢下的寶貴財富。”徒弟鄧銳現在已經擔任生產技術室副組長,單獨負責原輔料質量工藝了。
打鐵先須本身硬,鏗鏘擊筑力千鈞。
敢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風怎鑄魂?
砧上流金熔歲月,水中淬火注精神。
袒胸爐炙煙熏處,一位千錘百煉人。
他和眾多鋼鐵先輩們一樣,樸實、敬業、專注、求精。在筆者采訪結束時他指著轉爐熊熊火焰說:“我愿化作這生生不滅的爐火,助推鋼鐵行業賡續向前。”(煉鋼廠 楊莎莎 譚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