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手捧著相機,為了捕捉最佳的拍攝鏡頭而健步如飛;有時緊握著筆桿,為了編輯新聞報道而奮筆疾書,提高站位,寫實基層,塑造典型,把基層的點滴認真記錄,今天讓我們走進鏡頭背后的他們。
“厚積薄發 ”鄧鐵拓
“我可能有強迫癥,所有文件都要分門別類,準備過程就需要很久。”這或許是一種自嘲,但卻真實體現了鄧鐵拓不厭其煩的工作態度,每位職工投上的稿件,他都要逐字逐句閱讀,“邏輯通順、言之有物”是他一貫的標準。如何用“群眾語言”說好“煉鐵故事”?“如何讓煉鐵的新聞質量更上一個層次?”為此,他可下了不少功夫。工作中,他不僅主動與寫作水平高的同事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修正自己在寫作中的問題,將經驗、信息傳遞給車間通訊員,還會把每個通訊員的原稿與發表后的終稿進行認真比對,仔細揣摩,反復琢磨。自擔任現職以來,他帶領煉鐵廠的通訊員們寫有趣的、新鮮的、生動的新聞,拍真實的、互動的、有深度的視頻,以內容為芯,形式為衣,費勁心思,想做最接地氣的新聞稿件,一筆一畫,在人生的白紙上積累成文。
“多面手”章森奎
走進章森奎的案桌,1#爐會議紀實、提產攻關方案、熔融金屬工藝安全……各項文件夾擺放整齊,清瘦的身影、實干的作風,作為1#爐的工藝技術員兼職通訊員,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多面手。幾年來,除了把自己崗位工作干好之余,在閑暇時間他就像蜜蜂一樣辛勤耕作在新聞宣傳的責任田里。從安全到環保,從工藝到設備,從制度到管理,從檢修改造到經營創效,將高爐的一線故事傳遞出去。
基層是新聞的‘富礦’,一線是新聞的源頭,現場是通訊員的舞臺!“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把任何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表達到普通人一眼讀懂。”一次次深入基層挖掘苦干實干的先進典型,滾燙的鐵水旁、冰冷的運輸線、十里鋼城之美在他的指尖綻放,八小時、4小時、兩小時……速度越來越快、質量越來越高。“新聞宣也是生產力,作為一種弘揚正能量的方式,引導職工保持積極向上的軟實力,作為職通訊員為車間積極發聲,我義不容辭!”
“巾幗花”吳曉玲
在煉鐵廠原料車間有這樣一位大姐,文能筆下生花,武能協調班組建設,“有事找吳姐”是同事們的口頭禪,她就是原料主控班長吳曉玲。早在公司投產初期,供料系統才剛剛處于調試階段,為了熟練掌握主控工藝流程,每條皮帶、每個崗位都留下她的足跡。跑現場、練操作、記流程,嗓子啞了、鞋子破了、她毫無怨言,如今,經驗十足的她依然每天都比別人早半個小時到崗,在交接班前詳細了解上一班的生產情況,合理安排當天的工作任務,毫不松懈。下班之余,非科班出身的吳曉玲,憑著興趣和熱情,又端起筆桿子,《以綠色謀發展 以低碳贏未來》《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夯實質量基礎,提升品牌建設》數不清的一線報道刊登在陜西鋼鐵、漢中日報等平臺。
“通訊員就是這樣,將工友的精氣神提煉出來,用筆尖再去還原他們真實模樣。”美化亮化現場、夜色里檢修的鏡頭、大干一百天的奮斗畫面,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新聞點,她都會以一腔激情奔跑在追新聞的路上。(煉鐵廠 崔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