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車輪中,人生的十年只是滄海一粟。從化學分析的“門外漢”,到樣樣精通的“多面手”,十年來,王卓從一名質檢員到化學分析工,再到現在的站室設備管理員和通訊員,他一路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腳踏實地,用執著和擔當為檢化驗數據保駕護航。
發軔“崛”起 他是能“文”的通訊員
作為一名寫作愛好者,王卓每天工作之余喜歡看一些報紙和書籍,而且他有一個習慣,看到好的詞語或句子總喜歡做標注或者摘抄,經常還會拿出來“鑒賞”一番。作為一名站室通訊員,他總是以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2022年他累計投稿約50余篇,稿件主要涉及質量、安全、人物、散文等,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一線精彩的生產故事,切實將自己的親身經歷一一敘述,通過他筆尖的記錄,讓大家了解到他們的團隊是如何為公司降本增效,保障生產順行。他的文字能力不是偶然,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練習成長起來的,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寫作精神,在2022年被評為“計量檢驗中心優秀通訊員”榮譽稱號。
以身做“轂”,他是能“武”的設備員
焦炭作為煉鐵必須的外購原燃輔料,需要進行焦炭反應性強度的測試,焦炭反應性主要用設備進行試驗,反應罐在1100攝氏度高溫下灼燒三個小時,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破損的情況。而原料化驗室由于檢驗需要每月需要更換兩個反應罐,費用高達一萬五千元,這也成為了站室每月最大的成本開支。作為設備員的王卓提出:可以將兩個報廢的反應罐切掉破損部分,然后將好的部分進行焊接,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反應罐。經過標樣驗證、設備比對、留樣復測,最終確定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也得到了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新焊接的反應罐可實現多做50多爐樣品,目前已運用到了實際生產活動中。他的這一想法的成功落地,每年通過修舊利廢可為公司實現降本增效10萬余元。
以行為“師”,他是崗位上的一塊“磚”
面對同事長期休假無人頂崗,王卓主動請纓,敢于擔當。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放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完成頂班工作。早上八點快下班時,只聽見同事張紅喊他“王卓,熔片機壞了!”,剛打掃完衛生準備下班的他又趕忙帶上萬用表奔赴機器身邊,尋找故障原因,更換配件,看著設備終于恢復正常了,滿臉灰塵的他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時候已經上午十點半了。這時,上完夜班的他才感覺到了身體上的疲憊,回家美美的睡了一覺。他就是化驗室里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十年磨一劍,春花秋實而立年,風勁揚帆正當時,就這樣,王卓用自己最寶貴的10年青春解決了崗位上一個又一個難題,成為了一名能文能武的“百變星君”。(計量檢驗中心 張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