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經過歷史積累而形成的文化基因,一個家庭的家風,會影響著一家人、一代人的人生軌跡,而軍人家庭的家風,往往帶有家國情懷的深厚底色。
1987年7月,劉輝出生在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土關鋪一個普通的軍人家庭里,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姐姐由爺爺奶奶照看,但劉輝從小都很獨立,每天舉著火把走三公里的山路去上學,他學習成績優異,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班干部。
劉輝的爺爺性格堅韌倔強、純樸善良,是一個厚道、勤勞的莊稼人,爺爺從來沒上過一天的學,在他們那個時代,上學都是夢想!可爺爺卻能夠自學成才,將古典名著繪聲繪色講述出來。爺爺的事跡,觸動了幼時劉輝的心靈,使他從小便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肯努力、肯學,就能夠成功。而這樣的影響一直到今天!
爺爺很疼愛孫子,雖然他不會說出什么大道理,但經常告誡劉輝“誠實守信,堂堂正正”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爺爺的言傳身教下,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劉輝和姐姐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于平凡的工作中,演繹出精彩的人生。
劉輝的父親,是一名光榮的退伍軍人,在部隊艱苦奮斗的歲月里,因各方面優異的表現,多次被評為優秀戰士,也曾多次獲得部隊的通令嘉獎,父親的事跡深深影響著青春時期的劉輝。隨著年齡增長,父親給他定的家規也越來越多,如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尊敬老人、禮貌待人......,這些為劉輝參軍盡快適應部隊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爸,我想去當兵!”高中畢業后的那一年,劉輝終于說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話。
2006年7月,劉輝光榮成為第五十四集團軍某部一名戰士,在離開家鄉的那天,父親只告訴了他一句話:“忠誠愛國,服從命令”。
自古軍士多忠勇,這不僅是軍魂所系,也是中國人家國情懷的體現。
2007年7月18日,劉輝被派往山東省濟南市學習,然而此時一場大暴雨卻讓曾經繁華的“泉城”轉眼間就成為汪洋大海,但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作為一名軍人,劉輝義無反顧選擇加入當地抗洪搶險的部隊之中。
“老鄉,這里危險,你們先轉移,我們上!”面對被洪水淹沒的風險,劉輝和10名戰友跳入沒過胸口的水中,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般的長城,經過5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最后成功封堵了20多個管涌點,全面保障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那場戰斗中,劉輝和戰友們搬運救災物資、疏導交通,在洶涌的洪水里轉運被困群眾1000余人,由此,那一年他光榮獲得部隊“優秀士兵”和旅嘉獎兩項榮譽。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軍人的風采,如浩瀚天空的星月,這就是影響著劉輝的家風,也是他的高尚品格。
2008年12月劉輝光榮退伍。
2011年劉輝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份進入漢鋼公司軋鋼廠軋機裝配車間擔任安全員一職。這些年,他永不忘記軍旗下的諍諍誓言,在平凡的安全崗位上,奉獻出火一般的熱情和青春,展現出軍人雷厲風行、敢于擔當的風采;這些年,他以一種“責任、擔當”的軍人本色,在基層的安全戰線上扮演著一個“忠于職守、默默實干”的“守護神”角色,雖然早已遠離軍歌嘹亮的綠色軍營,但他的初心卻一直未變。
對于今后的工作,劉輝說:“我將不忘從軍入黨的初心,永葆革命軍人優良傳統,甘當企業發展的‘鋪路石’,部隊錘煉了我的意志,企業鍛煉了我的技能,我也必將扛起肩頭的責任,勇往直前!”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劉輝已步入而立之年,每每遇到挫折或者困難,他會想到爺爺、父親是他的榜樣,想到他們曾對自己所說的話,這讓他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激勵著他砥礪前行。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這就是劉輝背后的家風故事。(軋鋼廠 陳瑤 沈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