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曹仲勇,是煉鐵廠的一名技術骨干,自2011年10月來到陜鋼集團漢鋼公司工作后,從爐前工走到如今的生產技術科主管,始終將心撲在煉鐵事業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工作期間他先后參與公司科研項目1項,技術進步項目2項,發明技術專利2項,技術改造項目5項,發表專業技術論文12篇。由于技能突出,在多次技術比武中取得優異成績, 2017年-2019年他連續三年獲得漢鋼公司技術能手、技術狀元稱號;2017年、2019年連續兩屆獲得陜西省機冶建材工會技術能手稱號;2018年、2020年、2021年分別3次獲得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和獎章;2021年度獲得“陜煤工匠”榮譽稱號。
從“聽聲數圈”到“聞音辯位”
2018年以前,漢鋼公司兩座高爐還沒有爐喉成像、可視化料面監測等技術手段,高爐布料圈數的準確性嚴重依賴于人工“判別”,入爐料的粒度、批重等參數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爐料在爐內徑向的分布。除了高爐本體上的溫度能作為間接分析手段外,幾乎沒有更準確的辦法了。
心系高爐的曹仲勇在一次爐頂裝料時發現料罐里的物料落在爐內十字測溫設備上摔打出清脆的聲音,且旋轉溜槽每轉一圈便會發出一次聲響。發現突破口的他就用一根空心鐵管搭在十字測溫外殼上,耳朵湊近了聽聲數圈,制定出最合理的布料參數。日后只要每次變料、調整料制,他都要堅持上爐頂去核對圈數,久而久之,他還能從聲響中辨別落下的是礦石還是焦炭,甚至還能根據聲響大小判斷布料位置距離爐墻邊緣大致有多遠。也正式依靠這種“笨辦法”,曹仲勇找到了破解制約生產瓶頸的良策,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高爐均可保持長時間穩定順行且各項工序指標不斷向好轉變。
預知微調累經驗,“察顏觀色”穩成分
高爐煉鐵就是一個“黑匣子”,要平衡好生鐵化學成分,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得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爐溫控制過高則能耗高,過低又容易導致質量問題,要想生鐵成分合適,就要做到預知預判,早調微調,怎么調煤、怎么用氧用風……何時調整,調整的量是多少,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著生鐵質量的穩定性。為了穩定好生鐵質量,降低硅偏差,曹仲勇堅持做好四件事:一是班前早來半小時,去槽下查看物料篩分與質量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認真分析上一班,全面掌握信息,努力操作好本班,發現異常及時糾偏;三是班中勤跑腿,風口、鐵口、渣鐵和礦石,樣樣“察顏又觀色”;四是班后反思常總結,提高各種爐況的分析、操作應對能力。通過多年實踐經驗總結,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爐溫趨勢判斷方法,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準確目測出生鐵中硅硫含量和爐渣堿度值,并能夠根據爐況走勢超前判斷和調劑爐溫。
匠者在于心存匠心,更在于實踐中積累沉淀
2015年-2019年漢鋼兩座高爐均在高爐長壽方面出現嚴峻挑戰,先是2#高爐爐缸側壁局部溫度異常,后是1#高爐爐身中部冷卻設備頻繁破損。為了弄清楚其中原因,他開始關注高爐長壽問題,并大量閱讀書籍、期刊儲備理論知識。日常工作中收集大量數據形成資料,從高爐長壽設計、耐材選擇、砌筑質量、冷卻設備結構形式、技術參數、原燃料、工藝操作、有害元素富集、信息化監測、含鈦礦護爐等多個層面研究分析,寫了很多分析材料、論文等,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優化建議,為延長高爐壽命起到積極作用。
2018年至2019年面對兩座高爐爐役后期艱巨的生產和護爐任務,他積極參與高鈦礦護爐研究課題。為了弄清楚含鈦礦護爐周期,最佳配加時機和比例,鐵水中硅和鈦對應關系,冷卻參數對鈦沉積的影響等問題,他經常對比分析,總結提煉,最終形成了分析報告,為指導生產實踐提供了有利支撐。
近年來,隨著業務面的拓展,他已不僅局限于高爐這個“點”的技術工作,在繼續關注高爐低碳、高效、長壽冶煉技術的同時,向煉鐵的分支領域球團、燒結、爐料優化、提煤降焦等專業延伸,不僅關注高爐的“腸胃”好不好和健不健康等問題,還研究高爐“吃”的好不好和分析生鐵成本高不高等技術問題。2019年來,他先后參與熔劑、球團、燒結多項質量攻關和煉鐵技術指標攻關工作,為漢鋼工藝技術進步發揮著積極作用。
工匠之行,在敬業中展現,在兢業中凸顯,在精業中升華。工作近13載,他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對待冶金工作,用他的話就是:對待分外工作不敷衍,對待分管工作有熱忱,對待本職專業存匠心。他一直這么要求自己,也一直努力做到更好,或許這就是對于冶金工作者來講的工匠精神。(煉鐵廠 卜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