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大致內容是:越是精英的富人階層,他們的閑暇娛樂時間越喜歡用閱讀、學習、運動等積極向上的方式度過;而相對貧窮的人則沉溺于打游戲、刷短視頻、看肥皂劇的快樂中。簡單說,相對貧窮的人喜歡享受短暫且上癮的多巴胺快樂,而富人則追求需要克服本能、戰勝困難,能帶給人價值和持續幸福感的內啡肽快樂。
《貧窮的本質》從大的世界觀,包括經濟、政策、教育、醫療等多維度,基于對窮人的細致觀察,探究了貧窮的復雜成因。這本書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兩人先后調研全球五大洲多個國家,探尋窮人的世界,調查了貧困人群集中的18個地區和國家,兩位作者憑借15年來對世界貧窮問題的研究,寫成了這本書,并在2019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書中以生活在每天0.99美元貧困線之下、最底層的10億人為對象,從教育、醫療、保險、借貸、儲蓄、慈善、援助、人口和生育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討論,通過數據分析挖掘“貧窮陷阱”的成因,探究窮人的生存、選擇和突圍。
消費陷阱。作者講述了迫切需要食物的摩洛哥偏遠山村歐查一家,家里擺著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他認為: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還有常年吃不飽飯、身體極度虛弱、干不了活的印尼農民帕克一家,面對窘迫的生活他依然選擇電視機、移動電話,還有茶葉、咖啡和糖,他說:我總得給自己找點樂子。還有很多面黃肌瘦的窮人,擠在音像店購買電影光盤。很多人控制不住享樂的欲望,缺乏延遲滿足的定力,讓他們陷入了“消費陷阱”,這種陷阱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貪圖安逸是人的天性,但成功需要逆人性。低階層的人很容易受金錢的驅使,而高階層的人更懂得合理規劃、合理投資。
教育陷阱。作者提到一個擁有7個孩子的農戶家庭,一個孩子一年的學費會超過這個家庭農作物總收入的10%,顯然,他們供不起7個孩子全部上學。在肯尼亞,27%的5年級孩子讀不出一個簡單的英文段落,30%的孩子不會做基本除法,在巴基斯坦有80%的三年級孩子讀不懂一年級的課文。學校體系的層級劃分和資源傾斜使教師產生“精英偏見”,教師更偏向那些精英家庭,這些孩子不僅可以去教育質量高的學校,老師還會給他們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挖掘他們的潛力;而窮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育質量差的學校。窮人更多的把教育看成一種彩票、賭博,尤其在家里多個孩子的時候,他們會做取舍,讓他們認為最有前途的孩子接受教育。財務壓力、教育質量、教育理念以及文化差異讓窮人陷入“教育陷阱”。教育是以小博大的博弈,貧窮有時候真的沒得選,但對窮人來說,在沒有背景沒有人脈的前提下,讀書是唯一逆天改命的路。
認知陷阱。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源,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以提高產量。我們喜歡認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然而,我們的感官也會受到蒙騙,錯誤的信念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制定。認知貧瘠使人陷于窮困,拔高認知才能徹底脫貧。不敢嘗試,拒絕改變,逃避挑戰,看似安全,卻也失去了一切可能性,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在認識自己、審視自己、超越自己。
我們總認為貧窮是一種不可抗力,是宿命、是意外導致我們無法翻身。但這本書告訴我們:阻止自己成長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那個盲目又固執的自己,而真正能幫到我們的,也恰恰是覺醒后的自己。如果我們不主動走出貧窮陷阱,那么將永遠被貧窮詛咒。(生產管控中心 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