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著休假的時間,回了趟老家,被村莊周圍的田埂上、崖邊上還保留著的柿子樹所吸引,滿樹上火紅的柿子掛在枝頭,像一盞盞小燈籠一樣掛滿了枝頭,為初冬填上了紅艷艷的色彩,吸引了老少的眼球。立冬后,飽經風霜的柿子才有甜頭,此時正是采摘柿子的最佳時期,我不禁的走向村邊的柿子樹下。
一盞盞小燈籠站在枝頭,為所有的落葉送行。枝頭上熟透了的柿子紅的發亮,晶瑩剔透的美極了。他們這些柿子小精靈好像比誰都清楚“落葉歸根”的道理,于是在這枝葉分離的時候,他們沒有沮喪,沒有消沉,反而決定要高高興興的為枝頭上的每一片落葉送行。每當枝頭上的樹葉隨風飄落的時候,所有的柿子都會在微風的吹動下謹慎的搖晃整個枝頭,跟隨著落葉一起翩翩起舞,好像在與正在飄零的樹葉對話,向歸根的宿命輕輕的回收告別。走近柿子樹下,滿地上都是柿子樹葉,厚厚的、軟軟的,風干了的葉子踩上去咯吱咯吱的響,好像為大地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同時也是為采摘柿子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樹上掉落的柿子掉落在厚厚的葉層里,撿起來完好無損,這或許也是落葉在“化作春泥”之前,對柿子果實的最后一次保護吧。
一盞盞小燈籠站在枝頭,讓冰霜走進心里頭。人們都知道:不經過霜打的柿子不甜,不經過嚴寒的梅花不香,這也許就是詮釋了“成功需要努力”的意義。柿子只有立冬后,經過白霜侵打,經過寒氣風干,飽經風霜的柿子才能真正的發酵出來自內心深處的甜。在晴朗的天氣,每天早上起來,都會發現柿子上沾了一層厚厚的白霜,這些柿子不急于將這些冷霜融化掉,而會竭盡全力的將附著在自己身上的寒霜全部吸收,一點點的吸收,慢慢的滲透,直至冰霜完全激活柿子內心深處的甜味,此時的柿子已不再酸澀,反而成為皮薄肉厚微甜的極品。
一盞盞小燈籠站在枝頭,盡享被收獲的喜悅。因為柿子樹的樹枝非常脆沒有韌勁,柿子一般都會長在樹枝的稍部,上樹摘柿子,樹枝就無法滿足一個成年人的重量,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村里人摘柿子往往都是用長竹。最簡單的就是在長竹竿的一端將其劈開,在中間夾一細小的樹枝,但這樣的工具會出現夾不穩的情況,人們就不斷的摸索改進,這些長竹竿被加工成各式各樣的摘柿子工具,摘柿子變成非常方便的事情了。別小看著普通的長竹竿,他可是一代代農民聰慧的結晶。收摘柿子是一份技術活,需要熟練的手法和足夠的臂力支撐,同時還需要兩個人相互配合,一個人負責夾柿子,一個人負責收撿,共同完成這采摘工作。
當柿子紅了的時候,我總會翻開記憶深處的柿子情懷,如今家鄉的柿子樹雖已不多見,但記憶里的柿餅、柿子糖、柿子酒一直都在。(計量檢驗中心第三黨支部 王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