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至濃時即家鄉”,每至春節,萬戶知家香滿堂。蒸年饃、鹵大肉、炸丸子、包餃子,煎、炸、燒、燉,樣樣俱全。親情因味而聚、因年而至,雖滋味迥異,但幸福的味道比比皆是,滿心的期待無異,聲聲的祝愿相同。
裝在心里的年味兒,是進入臘月后的忙碌與期待,所有的人都似乎接受了某個不得不服從的命令,認真地踩著既定的節拍,做起各種與過年有關的準備工作,糖果花生瓜子、家人的新衣、春聯年畫鞭炮、過年待客的各類菜肴、小孩的壓歲紅包……
從那時起,裝在我心里的年味兒就是一場親情的盛宴、家人的團聚、幸福的相依。年的味道便是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一年了可以閑下來相互走親串門、說說一年的過往、聊聊來年的打算,說說家常,頓時多了歡笑、添了喜樂。
裝在心里的年味兒,是父母在路口張望時的殷切眼神;裝在心里的年味兒,是“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的每一句叮嚀,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家和萬事興,是“爆竹聲聲辭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新年重啟,是除夕夜晚的萬家燈火。這便是裝在我心里的年味兒,那種濃烈的、無法抹去的記憶。
相比較而言,除夕夜的年夜飯更有意義。年三十一大早,媽媽和奶奶便早早起床準備年夜飯用的各種食材,媽媽還特意準備兩枚硬幣洗干凈包在餃子里,若是三十晚上誰有幸吃到了,就意味著來年會有好福氣,我記得爸爸碗里的餃子最多,我便用筷子在爸爸的碗里翻來翻去尋找那枚預示著幸福的硬幣,“我吃到硬幣了……”頓時笑聲充滿了整個房間。
在老家過年有祭祀祖先的習俗,家里的男同志們準備香燭、冥幣、七彩衣,拿著“萬頭肉”一行去墳地祭拜先輩,讓“先人”過年,更主要的是保佑后輩子孫幸福、安康,回來就開始忙著貼春聯、掛燈籠、糊窗花……而我們小孩子更是高興得樂開了花,嘰嘰喳喳個不停,處處透著盼年的喜悅。雖然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沒有手機、游戲,也沒有加特林,就一身普通的新年衣裳,一把小摔炮,卻承載了那個時代的所有快樂,這便是裝在我心里的濃濃的年味兒。
那個年代,裝在心里的年味,是濃濃的煙火氣。奇怪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年味越來越淡。這兩年過年,街道里鞭炮聲都少得可憐,電視里放著春晚,但卻沒有一個人靜下心來好好看它。除夕夜的守歲在過年真的是守歲,而現在不到零點就困了。我在想,到底是因為物質生活的滿足而失去了對年的追求,還是因為成年人因為生活的不易產生了排斥,或是時代的變遷淘汰了傳統習俗,更或是對年味的思考,大抵抵不過成年人生活的各種不易。
兒時的年味兒始終裝在我的心里,甜絲絲的,悠然綿長,回味無窮,希望這份濃濃的年味能夠一直延續下去,成為我們永恒的記憶和期盼。(燒結廠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