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杞蓮珍香糯粥,青花碗里憶童年。兒時慈母三更煮,臘八情懷一世牽。”又是一年歲終之月,邂逅初雪的同時,也迎來了臘八節。
每年臘月里,是家鄉人一年到頭最忙的一個月,然而,喝“臘八粥”變成了臘月的頭等大事,它寓意事事“粥”全。“臘八粥”又名“大家飯”,一般用米、面、干果、各種豆類熬制而成。雖然不同地區熬制“臘八粥”的用料各不相同,但大體上都包括米、面、玉米糝子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黑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桂圓等干果。
幼時的我,最期待的就是臘八節,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母親精心熬制的“臘八粥”,就成了我期盼的“富貴飯”。
母親做的臘八粥分為咸、甜兩種,她擅長做咸“臘八粥”,這也是家鄉“臘八粥”的獨特之處,主要由大米、玉米糝子、紅白蘿卜、油炸豆腐和肉沫等食材做成,也可根據口味或家中僅有的食材隨意調配。而我更喜歡母親做的由大米、紅豆、綠豆、大棗、花生、枸杞、蓮子、桂圓等八種谷物堅果熬制而成的甜“臘八粥”。每到臘八前夕,母親便會備好食材,給我和弟弟找點兒事干,比如挑揀、淘洗食材等。
臘八那天早上,母親會早早起床先烹制一鍋甜“臘八粥”,把泡發一整夜的食材淘洗干凈,上鍋添水燒開,食材依次下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只見食材慢慢沉在鍋底,像是一個個膨脹的胖娃娃,這時的它們豆、水分離,平靜又生分。當咕嘟咕嘟咕嘟的聲音響徹廚房,整個屋子便充滿粥的香甜氣息時,饞貓一樣的我便知道是“臘八粥”熬好了。于是,飛快跑進廚房,趴在鍋臺上,眼睛不眨地等待母親掀鍋蓋。經過兩個小時的小火慢燉,無數次的翻騰攪拌,我看到鍋里的食材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從剛開始的“互不相干,非常生分”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橙紅色的粥色彩嬌艷欲滴,香甜撲鼻的香味十分誘人。
做完甜“臘八粥”,母親還要再備一份咸的“臘八粥”,這是專門做給老人吃的,在農村,白蘿卜俗稱“小人參”,對身體弱的老人來說是善補,最適合冬天食之,母親將蘿卜、油炸豆腐等食材下油鍋炒至半熟,然后大鐵鍋添水燒開,依次下米、面和糝子等谷物熬制,兩種“臘八粥”的熬制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耐心等待。
當母親把盛好的“臘八粥”端上餐桌時,臘八節便正式開始了。在我的記憶里,整個冬天好像也以“臘八節”為序章,徐徐展開,兒時那碗香甜的“臘八粥”開啟并承載了我對冬天所有美好的記憶。長大后,離開家鄉,離開母親,很少跟家人一起過“臘八節”。無論身處何地,吃著口味不一的“臘八粥”,總是找不到兒時的那種香甜可口的感覺。原來我喜歡的一直是兒時的“臘八粥”,是全家歡聚一堂過臘八節的情景。
母親是樸實的農村婦女,雖然沒給我們講過“臘八粥”的傳奇故事,可是在我眼里,這普通的“臘八粥”在她的烹制下,會變成我兒時的一味奇跡。那種縈繞舌尖的美味,充盈心扉的時刻,暖心暖胃的濃濃母愛親情把我童年的快樂包裹得嚴嚴實實,在心底烙下一絲甜甜的印記。(煉鋼廠 陶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