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子里有各種各樣的鞋,運動鞋、皮鞋、球鞋,還有一雙老式的黑布鞋。在款式新穎、顏色鮮亮的現代鞋子面前,那雙黑布鞋顯得有些“土”,毫不起眼,在我心里卻是最貴重的,那是母親送給我的新年禮物,一針一線均出自她的手。
做一雙新鞋是母親每年的“必備項目”,盡管兒女已經再三叮囑她現在鞋子容易買,不要費那事,可母親執拗,還是堅持著她的堅持。“自己做的鞋子多好,結實耐穿,還舒服。”在母親心里沒有什么鞋能比得上老布鞋。那是深深扎在她這一代人心里的執念和信念。小時候,我們穿的鞋子都是母親親手制作的,過程繁瑣,耗時耗力,但母親樂此不疲,把為兒女做鞋子當作一件樂事。村里的母親們閑來無事時常湊在一起做針線活,不約而同地做鞋子,時間也許是秋收后,也許是初冬,但真正閑下來,才有功夫去琢磨做鞋子的細節問題。
母親的針筐里有一堆鞋樣子,各種尺碼幾乎完備,許多鄰里都會找她借“鞋樣子”。做鞋時,母親善于廢物利用,把破舊的衣服按在“鞋樣子”上,對準“鞋樣子”剪裁,然后再把剪下來的舊衣粘在“鞋樣子”上,放到熱炕下面壓幾天。接著就是納鞋底。納鞋底是做鞋子最耗費工夫的環節,一針一線,不可馬虎。母親把麻繩擰成股,用錐子打洞,鞋底打滿洞后,再一針一線縫一遍,等到鞋底的小點都被線填滿,鞋底就算完工了。
鞋底有了,母親就開始著手準備鞋面,鞋面是新布料,一層白布,一層黑布粘貼起來,白在里,黑在外,放到熱炕上烘干,最后用粗白的線把鞋底和鞋面結實地縫到一起,一雙新鞋就完成了。以前跨年之前,母親就會把我們的鞋子做好,高高興興地換上新鞋,這是新年里母親為我們準備的最珍貴的禮物。
隨著年頭漸好,母親也漸漸老去了,新年里兒女不再期盼那雙新鞋,而是期盼母親身體康健,不愿意她太過操勞,可閑不住的母親還是會背著我們偷偷地準備她的新年禮物。穿上母親的布鞋,走向新的開始也算是一項儀式,那布鞋暖烘烘的,輕盈盈的,飽含愛意,溫暖著一個又一個冬天。(煉鐵廠 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