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揚風調雨順,二揚五谷豐登,三揚顆粒滿倉,四揚牲畜無恙,五揚晴空萬里,六揚……”每年的秋收時節,這串開場白就會在曬谷場上響起,內容其實沒有固定的形式,“喊收”的人想到了哪些吉祥話,想到了哪些和莊稼、牲口、豐收、農事有關的話都能編進這段開場白里,開場白一響就意味著秋收來了。
農家少閑月,才了播種又收割,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就從春播走到了秋收。“喊收”人手中的老木锨是一種常用的農具,锨口寬、平,從口到锨柄連接處有微微的弧度,與尖銳的鐵锨很不一樣。老木锨用來鏟糧食,一鏟能鏟下許多糧。老木锨的作用非常重要,翻曬糧食,存儲糧食的時候總少不了它的身影。收回來的糧食里頭有灰塵,有土坷垃,還有沒有脫掉的殼,需要到曬谷場上去揚一揚。曬谷場是大家的,秋收的季節,每家每戶都要把糧食拉到曬谷場上,曬干,揚凈。豐收時,曬谷場分外熱鬧,大人孩子都在上面忙碌,多彩的莊稼鋪在上頭。這兒一塊苞米黃,那兒一塊高粱紅,顏色鮮亮、喜人。
拉到曬谷場上的糧食曬得干透了就要開始揚了,這時老木锨就派上了重要用場。其他鐵锨分量重,較為笨拙,鏟面面積也比較小,而老木锨輕盈,面積大,在揚塵揚土坷垃這方面是絕對的第一。使用老木锨不是蠻力,雙手把木柄往下壓,锨頭往上揚,胳膊肘好像蹺蹺板的支點,往下一沉就把锨板上的糧食揚出去了。揚塵,揚土坷垃時要有微風,微風吹向落下來的糧食,就把灰塵和土坷垃吹到一邊去了。
“唰啦,唰啦……”在熱氣騰騰的曬谷場上,老木锨此起彼伏,接二連三地發出悅耳的聲音。手中的木柄掂量出秋天的份量,一揚一落,塵土被風帶走了,耕耘的疲憊被風吹散了。老木锨把糧食活脫脫地揚到了天上,把農人的汗水沉淀為干凈的糧食,豐收的喜悅、熱鬧在曬谷場上氤氳開來。
老木锨揚起,糧食落下,農人的臉上樂開了花。那一锨里蘊含著數不清的汗水與期待,那一锨揚起了莊戶人的希望?,F在想想,老木锨揚起的何止是糧食呢,那是一個秋天,一首田園的詩歌,一個莊戶人的一輩子,一輪熾熱的人生太陽。它揚走了灰塵,把人生最赤誠的心留下了。(計量檢驗中心 李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