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端午節,簡單又充滿了儀式感。是奶奶午后坐在門前將雪白的糯米放在翠綠的粽葉上,灶上柴火旺,鍋里粽飄香。
每逢端午,奶奶便提前開始準備過節要用到的所有東西。將糯米洗凈泡水,粽葉一片片的擦拭干凈,花生、紅棗、紅豆也統統泡好。一般到端午的前一天,包粽子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奶奶包的粽子是那種傳統的三角粽,將兩片粽葉疊放,然后卷成一個角,將糯米灌入其中,再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紅豆、花生之類的餡料,裝滿以后拿粽葉封口,最后用繩子系緊,一個粽子便制作完成了,靜等下鍋煮熟。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我們便會回到奶奶家去,很認真的說要去給奶奶幫忙。一進家門奶奶便會拿出她自己親手給我們縫制的香包,一人一個佩戴在身上,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那時候的那個香包是端午節最好看的香包。隨后我們祖孫四人便齊齊圍坐在門口的長廊上,奶奶耐心的教著我們三個包粽子,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我們似乎總是學不會,奶奶總是一直笑著也不惱,一下午的光陰全都被包進了粽子里。
奶奶的粽子形狀大小都是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里面所放的餡料不同。所以每次煮好的粽子,在沒入口之前都像是在開盲盒。碗里的這個是不是紅豆的,再吃一個會不會吃到紅棗,都是未知的,似乎又增添了一些樂趣。雖說奶奶包的粽子都是一樣的,不好分辨,但她總能記住我們三個包的是哪個,每個人的碗里就是自己包的粽子,從來都沒有錯過。淋上蜂蜜,軟軟糯糯香香甜甜,感覺那一下午的時光都是值得的。
到了端午當天,奶奶會一大早去買艾草和菖蒲回來,取下一些用來煮雞蛋和大蒜,其余的都懸掛于門廊上。煮好的雞蛋和大蒜都泛著黃綠色,據說是為了祈禱一年不生病。奶奶每次煮好后都會帶著多買的那份艾草和菖蒲早早給我家送來,還會叮囑父親一定要懸掛起來,這樣是辟邪祈福的。奶奶是很信這些的,父親每每也都會隨了她的意。
就像所有盼望子女回家團圓的父母一樣,奶奶也不例外。會記得所有節日的風俗習慣,把所有的節日都當做團圓的節日來過。小小的圓桌上除了早已準備好的粽子和雞蛋外,還擺滿了豐盛的菜肴。等到我們陸陸續續的回去,每個人的碗里都被一個裹著蜂蜜的粽子填滿。大家說笑著猜碗里粽子是什么餡,提議讓奶奶下次做標記,但奶奶總是樂呵呵說:“標記了你們就該挑食了。”端午節里粽飄香,在這團圓的歡笑中盼望所有人安康。(計量檢驗中心 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