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快逝去,如同脫韁的野馬奔襲到如此時刻,一個臨近端午的午后。記憶中的端午,是紀念屈原沉入汨羅江中的日子,人們用艾葉包裹的粽子投喂江中的游魚,希望他們不要啃食屈原的尸身,希望屈原明白這世界不是他一人獨醒,千萬百姓都支持他的壯舉。
記得幼時端午,總會憧憬家中飄揚馥郁香氣的粽子,去細細品嘗軟糯米粒,所帶來的清香,去發掘核心所埋藏的肉粒,在不斷探索中收獲美味和快樂。等到了自己長大,不再是那個追隨父母腳步前往集市的孩子時,我對端午的記憶就從美食轉變為對家人團聚的希冀,有一個絕佳的理由作為家庭晚宴的開始??吹揭粋€個小孩都拉著父母停在賣粽子的攤位前,試探著詢問父母:“要不,我們也買個粽子吧。”得到父母的應允后,便興高采烈對著攤主說:“叔叔,我要這個肉餡的,要這個紅棗的,還有這個,這個。”可能是察覺父母的表情從高興到慍怒的神情,便一臉諂媚地轉過頭:“我只要一個肉餡的就好,爸爸媽媽你們要吃什么味道的。”笑聲從那里響起,將我又帶回到過往記憶當中,
那時的人們都會選個水洼或是河流處種植艾葉,在端午之前收獲,買上一袋糯米。先是在鍋中蒸熟,而后將肉塊或是紅棗包裹,用柊葉擠壓成一個三角體的形狀,用蒸屜在沸騰的水中進行蒸煮。等到香氣四散開來,便招呼著家人前來享用,不僅如此,還會將這些粽子送給鄰居親友,讓他們來嘗嘗粽子的味道,看看自己的手藝怎么樣。而我們這些小孩的手上還會被系上五色絲線,被千叮嚀萬囑咐:“不可輕易脫下,不然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末了,還會用晾干的艾草為我們泡澡,在一次次熱氣升騰中體味肌膚泛紅的感覺。如今想起這些,都是童年最為珍貴的記憶,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引子,例如小孩在攤位前的話語,就能讓我感覺這些都是在昨日發生的那般,熠熠生輝。
想到這里,我忽然明白了傳統節日帶給我們的意義,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例如端午節紀念屈原,是希望我們能在重大選擇前不隨波逐流,而是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選擇,沉默的大多數會看到正義,就如汨羅江上的民眾自發性地去為屈原表示追悼;更是一種關于童年記憶的縮影,這個時代發展得很快,快到我們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對于節日只是個休息的時間,而不是作為家人團聚享受生活的借口。
端午,一個滿載幸福希冀的日子,一個適合家人圍坐享受團聚的日子,一個紀念勇敢者的節日。(計量檢驗中心 張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