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時。
插艾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賞午驅邪,正是千百年來人們賦予端午這個特殊的儀式感。它不同于春節的迎新辭舊、清明的緬懷哀思、中秋的闔家團圓、國慶的普天同慶等等,端午有它獨特的習俗和意義,也似乎見證著歲月更迭的遺失,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與蛻變。
“一二三四五,家家戶戶過端午;雄黃酒,灑庭戶,小孩身上戴香包;驅邪氣,防五毒,高高興興過端午。”回憶小時候的端午節,就像這首民謠里唱得那樣,過端午是十里八鄉的孩子們大半年的期待。每年媽媽、小姨都會組團帶我和表弟去外婆家,外婆會提前給我們每人親手縫制一個香包,香囊內裝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結,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村里人認為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接下來,就是看外婆包粽子了,她早將包粽子的材料準備就緒,這些糯米、紅豆、花生、大棗、綠豆都是提前浸泡了一晚上的,粽葉將晶瑩剔透的糯米配上五谷餡料將它們緊緊包裹,再用繩子綁住,放進熱氣騰騰的蒸屜里……我和表弟在一旁看得如癡如醉,眼睛始終盯著蒸屜,看著粽子的香味彌漫整個房間,濃濃的節日氣息撲面而來。
常聽人提起端午節和屈原的故事,但童年時的我,不知屈原為何人,更不知賽龍舟緣起于中華民族古老的龍圖騰,卻絲毫不妨礙端午刻進我幼小的心靈,成為我記錄歲月流逝、感知世界美好的成長坐標。
如今長大后,仿佛對端午多了幾分愁許,盡管現在的端午比兒時多了太多美食,粽子的種類也變的多樣化,但總覺得不及從前。突然有一天我領悟到,原來是少了外婆的味道,原來,熱鬧的不是端午,而是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外婆對我們的愛。
隨著求學、工作,回外婆家里的次數也掐指可算,等再次回到外婆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鄉音難改,成年人的奔波和辛酸,讓每次的假期陪伴也成了奢望,多想騰出時間與家人坐坐,一起暢聊美好時光。成年后的端午,過的是一份背井離鄉的鄉愁。但從踏出故鄉的那一刻開始,歲月將我們的“棱角”逐漸磨平,而每一個節日又都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別留遺憾。(燒結廠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