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公園里,小區旁,隨處可見其身影。纖瘦的身形,時常被我忽略。也許是過于普通,以至于,我很難與文人墨客的贊美產生共鳴。直到有一次,我在半山腰間,窺見了其身影,讓我念念不忘。我開始重新審視它,了解它,愛上它,最后竟然有想化身一棵竹子的念想。
一次偶然外出,我爬到半山腰,憑欄四望天地之間,看到在不遠處有一片竹子。扎根于山石間,密集排列,一陣風刮過,綠色波浪般席卷而來,壯哉。我癡癡地望著,臨時決定更改爬山線路,鬼使神差地走向它們。當我走向它們,深處其中時,那情境、那壯觀的景狀讓我大飽眼福,頓生雄壯豪放之感。
仔細端詳著它們,從山間艱難破“土”而出,它們就那樣直直的立著,在一陣陣山風中,堅定如初,不曾動搖,那一刻,我開始領悟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含義。 我嘆為觀止地躬身膜拜!
于是,我想成為一棵竹子啊,在浩然天地間,我屹立不倒??v有狂風呼嘯,我有我的骨氣,絕不彎腰。然而,有骨氣的人長什么樣?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其每一個眉宇神情、舉手投足、待人接物中窺探其秉性。有骨氣的人,不畏于權勢、不委于名利的品格,堅持自己堅持的,認定自己認定的,永遠折不斷、打不爛、壓不垮、扭不彎。他們自帶氣勢和氣場,腐蝕近不了身、誘惑入不了心?;畹糜凶饑?、有氣質,既讓人敬畏敬仰,又讓人敬重敬佩。
與竹子的短暫邂逅后,竟一發不可收拾,我開始處處搜尋它們的身影。有一次,我路過一家公園,在里面看到一片竹林,被人工有意識的密密種植著,看上去似乎有些溫順的,
少了些許山間的狂野,長得不是很高,但依舊挺拔。我仔細端詳,看到一節節翠綠的竹節,想到了鄭板橋曾言“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那一刻,我看到了竹的深沉與內斂,讀懂了它的氣節。
于是,我想成為一棵竹子啊,不與百花爭艷,獨自綻放精彩。在當今社會,人如百花,各有不同,各有各的香氣,各有各的特色。面對蜂蝶的嬉戲,面對時代的誘惑,多數時候,我們難以自持。而竹子“免撩蜂與喋”值得我們思索和借鑒,沉淀自己,自有綻放之時。
猶記得去年冬天,路過小區旁邊,一棵被砍掉半截的竹子,竹節外漏。薄薄的一層竹皮下,空空如也。常言道,竹子空心,象征謙虛。我看著那半截殘竹,靜靜出神。謙虛,嘗嘗掛到嘴邊的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中,我有沒有飄飄然,親朋好友聚餐時是不是又口出“豪言”?工作中,方法得不得當,面對信訪人員,有沒有耐心解釋,有沒有和同事虛心求教?
重新思考后,我開始轉變,我變得更沉穩,更虛心,親人朋友同事都成了我的人生導師。為了更好激勵自己,我將一盆棕竹和一盆椰竹請進家中,四季青,翠盎然,綠意恣逸。難怪蘇軾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每天看著它們,我無比滿足。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一棵竹。(工會辦公室 楊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