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直接到二舅家,定位給你發過去了。”相親相愛群里嫂子給我發來信息。從高速下來我們直接順著“度娘”指引的道路向二舅的新家奔去,當龍門新村耀著紅光映入眼簾時,“度娘”提醒“您已抵達終點。”停車入位,站在車外讓彎曲了四﹑五個小時的胳膊、腿放松片刻,便迫不及待提上給二舅的拜年禮物向單元樓走去。
二舅春節前才搬到城里的龍門新村,問及下峪口村的老房子時,二舅頗有幾分傷感的回道:“搬出來沒幾天就拆了”。“學校旁的大戲臺呢?”我脫口而出,二舅搖搖頭無奈的答道;“也拆了”。聞得戲臺被拆,心里不覺失落幾分,腦海中不由浮現出那些年戲臺上演繹的油彩人生,腦海中不由浮現出那些年戲臺下的歡樂童年。
小時候,每到過年二舅都會早早接我和母親到下峪口村去看戲。記得那時各村都有戲臺,只是各村實力不同有的村戲臺是用土夯起的土臺子,有的是用磚壘起的簡易臺子,而下峪口村的戲臺則是磚木結構琉璃溢彩的大戲臺。記得那些年只要過年村里請唱戲,家家戶戶都扛著長木凳早早到戲臺下占位置,外婆家離戲臺很近,所以舅舅每年總能占到離舞臺最近的好位置。
天剛擦黑戲還沒有正式開始,戲臺下早已人聲鼎沸。小孩子這個時候最喜歡鉆的地方就是各種貨郎攤,有賣雞公哨的,有賣糖葫蘆的,還有賣玉米桿桿和米花糖的,那擠油扎堆的孩子窩怎能少的了一個我?手里捏著五毛錢,穿梭在各個貨攤前,望著眼前這些夢里才能得見的好吃貨不由垂涎三尺。“二分錢的米花糖來兩塊,一分錢的玉米桿桿來五根,再來三分錢的粘牙糖”當我抱著一捧好吃貨鉆進人堆尋到母親跟前時,戲臺上的幕布也正徐徐拉開。兒時的我聽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里講述的故事,讓我感興趣的是臺上旦角美麗的妝容和婀娜靈巧的身段,一雙眼睛緊盯著她的一顰一笑一行碎步,心中模仿著她的一舉一動,將小女孩愛美的心思在戲臺前默習的淋漓盡致。
那時農村的娛樂節目太少,過年看戲成了人們豐富精神世界的唯一源泉。記得有一年剛開戲不久,天空就飄起了雪花,不一會兒人們的帽子上或者頭巾上就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雪花,可是沉浸進戲中的人們并未被雪花的清冷驚擾,一個個注視著戲臺聚精會神的聆聽著臺上的吟唱。那晚唱的是全本戲《玉蟬淚》,全本唱完已至凌晨,演出結束后,臺下一個個雪人一樣的觀眾徜徉進劇情中久久不愿離去。
小學五年級時我轉學到下峪口上學,那時的大戲臺變成了我的大舞臺,六一兒童節我在戲臺上參加歌詠比賽﹔國慶,元旦節日匯演我在戲臺上展現優美的舞姿;放學后我和玩伴在大戲臺上玩耍,嬉鬧,讓無憂的快樂繞梁躥櫞傳向遠方。曾經的鄉村大戲臺承載了幾代人的視覺盛宴,隨電子產品的快速發展它漸漸走出了人們的視線,消失在歲月的新舊更迭中,可是它卻將美好的回憶留在了我的心中,讓我在憶往昔中回味那純粹的美好與快樂?。▌恿δ茉粗行?nbsp; 李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