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孩童時,每年最盼望的就是春節,期待除夕夜盛放的煙花,期待衣櫥里的那身新衣,期待過年可以吃到平時很少吃到的美食,期待新年零點鐘聲的敲響,那一刻,我們歡呼,期待收獲一筆不菲的壓歲錢,雖然要上交很大一部分,但是過年還是一年中最富有的時候,約幾個小伙伴一起去買最喜歡零食、卡片、臉上是滿滿的喜悅……
長大后的春節,是離家后需要一張返程的車票,能帶我們回最溫暖、最放松的地方,那個看似很近其實卻很遙遠的最安全的一間屋子。那里有我們的父母,盼兒歸,一年中會有非常多的事情,但是新年這一刻,內心的所有愿望和期盼都被家占據。是的,那個有父母的家才是家,和他們在一起的年才是年。是家讓游子的心在年底發生歸鄉躁動,是年讓數億中國人踏上旅途。人總是不斷地在長大,長大到現在,我們也成為了父母,卻依然“執意”要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
我喜歡一家人圍著爐火,聽父母把他兒時故事慢慢講,我喜歡走親串友把過年的氛圍感直接拉滿。我怕面對假期返程,后備箱載滿父母的愛,離別的時候,父母含淚的眼神是最不舍的告別,無語凝噎我不敢直視,車子發動,從后視鏡見到母親轉身的那一瞬默默地擦拭眼淚,“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我明白父母親給我的永遠是晴空萬里,而身后卻布滿荊棘。
花開花落,春去春來,歲月,依舊在不緊不慢中流淌著。淺行在時光的流水里,看不清時光的模樣,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在寒風中奔向家的人,有一千條回家的理由,年與家,是我們永遠的鄉愁。(煉鐵廠 晏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