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五代時的宮廷,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王安石的詩句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明代,桃符改為春聯,此后便成為習俗,流傳至今。
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人獨特的祈福方式,為春節增添喜慶氣氛。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才上小學,家父是鄉村醫生,愛寫毛筆字。每年春節臨近,鄉親們就把紅紙拿到我家讓父親寫春聯。也就是從那時起,受家父熏陶,我對毛筆字產生濃厚興趣,慢慢開始學著折紙寫春聯,雖然字寫得稚嫩,但來自于鄉親們的鼓勵和贊揚,讓我從此一發不可收,對書法的愛好與日俱增。
上初中時,我家在韓城芝川鎮街道上開了一家診所,每逢過年臨近,我就在診所門前擺上桌子寫春聯。南來北往的人,倍感新奇,蜂擁而至,都搶著讓我寫春聯。一天下來寫幾百副對聯,我從未感覺勞累,樂此不疲。尤其是看到鄉親們贊許高興的表情,我內心也感到欣慰至極。有時忙碌了幾天,自家的春聯還沒顧上寫,就在除夕收攤前抓緊給自家寫副,急匆匆地趕回家,打掃門庭,貼上春聯,響串鞭炮,吃著媽媽做的香噴噴的羊肉餃子,其樂融融,頓感濃郁的新年氣息。
大年初一,父親經常帶我和弟弟們一起欣賞各家門上貼的春聯,觀內容、賞書法,當然也經常會看到上下聯貼錯位置。其實春聯是有講究的,講究平仄、對仗、工整,上仄下平,即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結尾,下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平聲結尾,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來區分。而且貼春聯最好是在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下,有除舊布新之意。所以說春聯作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里面門道很深,也很有講究。但現在人們圖省事,應付差事,隨便買一副印好的對聯貼上,打印字體,沒有生機、沒有活力,顯得單調乏味,而且內容千篇一律,未結合自家實際狀況,對聯的內在屬性和觀賞屬性大大降低。
春聯對我來說有太多的回憶,勾起我兒時的夢想和春節的記憶。如今,我參加工作也26年了,幾乎每年都在為單位職工書寫春聯,但每年的感觸卻愈加深厚。它不僅是一種書寫活動,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企業的殷殷期盼,是職工的濃濃深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崇,是對家國情懷的熏陶,是對文化自信的守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其實春聯就是中國特色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我們理應發揚光大,把春聯的文化寓意展現出來。它是中國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辭舊迎新、增加節日氣氛、傳播美好祝愿的表達方式,它是文以載道、書以煥彩的完美結合,它內面蘊含著濃郁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情結,是中國文化瑰寶上的一顆明珠。
春聯是春節的標配。貼上春聯,燃放爆竹,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這才是中國年該有的樣子,貼上春聯就是共同期許來年健康快樂、和諧美滿。(燒結廠 張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