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記事起,家里的那臺老式花生剝殼機一直閑置在樓梯口處,父親擔心生銹,一直拿篷布遮蓋著,更不允許我們幾個去觸摸,說起這臺花生剝殼機的故事,那可是很有趣。
不記得那時候的自己是幾歲,只記得母親有次說到我,“還記得那會給對門花生剝殼,她剛會走路,穿著我給縫制的衣罩,圍著大籮筐,專挑大的圓的花生米裝到衣罩包包里,當時對門姨看著,也由著她”說完惹得在場的叔叔阿姨們都笑了,雖然當時的自己不記得母親因為什么說起這個事,但是覺得自己的童年確實時有趣的。
聽爸爸說,我和弟弟前后差一歲半出生,他和母親三年基本上沒種莊稼,專門在家里帶娃,之所以買這臺花生剝殼機,主要是因為家里經濟的來源太少,有了它,可以在空閑時間幫人家剝花生殼,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雖然每次爸爸都是起早貪黑的拉著機子出去、回來,拖著疲憊的身體但是總會很開心的把掙來的錢給母親,并囑咐要給我和弟弟買點營養品補身體,這臺花生剝殼機在那個年代確實成為了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解決了我們家經濟困窘多項的問題。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里拆了舊房子,住上了新房,在整理老房子物件時,爸爸不舍得扔掉花生剝殼機,母親也知道這臺機子對于父親的意義,故此建議放在樓梯口的位置,這樣也可以更好的保存著。這一放一直到我小學、初中都畢業了,我們幾個也習慣了樓梯口處的那臺花生剝殼機。中途放假回家,偶爾也聽母親說有好幾次收廢鐵的想把它收走,父親都不愿意,拿他的話說“機子其實修修還可以用,賣了干啥”。
后來,一次放學我看到樓梯口空空的,忙問起父親,才知道,機子沒法修了,零件已經停產,無法買到,再加上確實放置了這么些年,生銹嚴重,修補的話不如買新的了,所有索性就賣了吧。其實我能猜到父親決定賣這臺機子時內心肯定不舍,但是看著家里的經濟已經不再需要它時,也就釋然了。
雖然后來家里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黃花菜、大棚西瓜或者外出打工已經成為主要經濟來源,樓梯口處也已經放置了新的洗衣機、電瓶車,但是每次看到哪個位置都會想起那臺花生剝殼機,不只是因為它陪伴了我們那么些年,更因為我們已經對它有了感情,如同親人般,不愿舍不愿棄。(設備管理中心 曹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