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總要歸根,游子終究歸鄉。在中國人的心中,對于故土,似乎總有一種割舍不去的羈絆,這種“回歸”的情節,自華夏文明初成,直至今時今日,依舊未曾有過半點消磨,人也好、物也好、地也好、情也好,無論如何,總是要回歸的。
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作為官至禮部侍郎,早已名滿天下的人物,賀知章依舊擺脫不了對故土的眷念。京中琉璃繁華地,不及故土門前柳。盡管家鄉的兒童早已不認識他,但他對于故鄉的從未舍棄半分。
故鄉,仿佛母親,在這里,永遠都沒有風浪和打擊,只有溫暖和安慰。當我們在外面取得了成績,總想第一時間回歸到這最初的地方,向它分享炫耀自己身上的輝煌;當我們遭遇了挫折和打擊,也是第一時間就想著回到這里,躲在它的懷抱當中,靜靜的將傷口愈合。
為什么我們要回歸故鄉?我想,大概是中國人深埋在內心的對于故鄉的那種牽掛,無論身處何地,身居何位,總是要回歸到最初的地方,回到那自有記憶以來,第一眼深刻在腦海中的地方。它的一切,都被深深刻在心中,無論幼年還是長大后,都不會被時間的浪打散、沖淡。
故鄉,總是讓人感覺美好。那種清新甜潤的氣息,沁人心脾,泛起內心的陣陣漣漪。在這鄉土上有我們的根,落葉總要歸根。在最初的時光里,葉子也許會被風吹在空中,到遠方流浪、漂泊,帶著滿滿的不舍與糾結,在遠方思念和遺憾。但無論如何,最后的最后,葉子總會落下,將身子埋進故土,歸附到根下,將靈魂與肉身,一并交給自己的故鄉??粗墙瘘S碩滿的田野一片接著一片,那魚躍鴨游的河流緩慢恬靜,那鳥語嘰喳的樹林清新悅耳,便真正的明白,回歸對于游子的意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他鄉的繁華,對游子來說不過都只是過眼的云煙,只有自己的故鄉,那片片的綠地和廣袤的空間,才能容納下自己,才能夠包容下自己的一切。(財務部李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