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端午節是忙碌的,那時候住在陜南農村,陰歷的五月天氣已經開始燥熱。大人們頭頂驕陽,忙忙碌碌,在田埂上割草喂牛、找豬草、掐莧菜,在田壩上打菜籽、在水田里犁田、插大秧,每戶只留下一個干凈利落的女人,給辛苦干活的莊稼人準備晌午飯……飯將熟時,便支使自家小孩飛快地跑去送信,喊田間幫忙人回家吃飯、休息。
那時候我媽在村里開個小商店,因為村里人提前已經采買好了材料,所以反而這時候是不忙的,老媽會在這個空隙里去幫外婆家打菜籽、插秧,而我就淪為了家里的留守“店長”。不能出去找小伙伴一起玩,也幾乎見不著閑人說話,只能像只呆頭鵝一樣呆呆地望向遠處。
家門前視野到很開闊,遠遠的有一座大山叫做“雞公山”,大山的腳下有一條長長的河流,河流的周圍重重疊疊布滿了梯田,春夏季節,滿眼都是綠色,郁郁蔥蔥,現在想來竟是那般美麗。
我一個人坐在門口的板凳上看著田野里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他們伸手把秧苗往水田里戳,或向前慢慢地用小腿推動泥水挪步子,時而大喊一聲伸個懶腰舒展身體,時而聊天說笑話話家常……隊伍里有年輕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老的人,田間地頭人流涌動,房背后炊煙裊裊,農家煙熏老臘肉、自釀低度數玉米酒香氣襲人,悠悠述說著陜南農村特有的歲月安穩,端午安康。
回想那時候,是不太留念農村的,每天都盼望能夠乘坐小汽車,繞過雞公山,去看山外的大世界……
一轉眼,搬離村子已經十多年了,我也從一個小孩變成了孩子媽,曾經厭煩的漿水飯、農村的寂寥感都成了心之所向,再回到兒時生長的地方,已找不到兒時的玩伴,見不到兒時村里的喧鬧。
在這里,曾經敏捷的外婆駝了背,外公也拄上了拐棍,行動緩慢,以前正當壯年的大叔大嬸都花白了頭發,被刻上了歲月的烙印。農村生活環境更加城鎮化、機械化,但村子里除了過年,再也見不到那么多的年輕人。這大概便是一個時代發展的印記,由勞動密集型到機械化操作的過程,鄉親們不再需要干繁重的農活,村子里再也留不下壯勞力。
又是一年五月五,盼到回家團聚時,咸鴨蛋、甜粽子、咸臘肉、嫩白菜,乘著端午時節,我將找尋兒時農村的味道……(工程管理部 嚴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