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時節粽葉香,瓜州江水煙攏涼。轉眼又到端午時節,端午時節,已是仲夏季節,到處是濃密的樹葉,高深的青草。鳥兒藏在樹林深處,不管有沒有人走過,依舊長一聲草木茂盛短一聲地鳴叫。麥子已一片一片黃熟,心急的人家已開始開鐮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聞著粽香往家里趕,應著鄰里的問候,這是我對端午的印象,也是對遙遠故土帶有味道的獨屬于端午的記憶。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年年如此。青青艾葉,散發淡淡的苦香,遠遠望去,幢幢土房宛若圍上一截綠色的帷幕,煞是好看。
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老一輩人斷續講述端午節的由來,但是粽子并不因為我們對端午了解不深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系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
其次是艾草懸門——這是過端午的習俗。小時候聽長輩說,在五月初五插上艾草,可以避禍。這一說法,或多或少有點迷信色彩,但也有一定科學道理,因為艾草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還有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之功效。艾草清香里祥和彌漫人間,到處一片安康吉祥。我時常想,這個習俗的制定是某個故人想象力至深導致,還是真的是某位世外高人的養生法寶。只是如今新冠橫行,疫情嚴重,在當下我只希望這是真的有所裨益,疫情邪祟盡快消滅。
幼時我日夜在山野和莊稼的大地上游蕩。和牛羊一起進入暮色,踏出晨光。這樣的畫面不至一次又一次的從我的眼前劃過,這當然是整個兒時的畫面,但卻影響了我的一生。每每想起,如昨日清晰如目。仔細想來,是我生命已經與故鄉天野的一草一木融為一體了,以及這里的泥土與植物,山林,河流,昆蟲等等都成為了我的親人了,而我常常思念之至。
如今仲夏的晚風吹蔽城市白日的喧囂,吹動窗臺的簾子,吹來這一年的端午。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仲夏端陽晴,盛夏日賦閑。(保衛部 唐非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