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白駒過隙,不覺間又逢端午。端午至,鄉愁濃。
端午節俗稱“粽子節”。國人吃粽子由來已久,追溯起來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多種說法,有說紀念介子推的,有說紀念陳臨的,有說紀念曹娥的,有說紀念伍子胥的……眾說不一,版本頗多。
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版本當屬紀念屈原。話說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屈原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后,來到汩羅江邊抱石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不讓游魚餐食他的尸體,就包了許多粽子投擲至他投江的水域喂魚,并將這一天定為“粽子節”。
而關于端午節俗的真正起源,經過學術界的不斷探討,已有了較為明確的共識,即端午節俗起源于辟邪說和五月夏至季節的陰陽轉換,人們為了祛除邪崇,祈求幸福而設置的節俗,并不是為了紀念某個歷史人物或其功績。紀念屈原雖不是端午節的真正起源,但是屈原忠君愛國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加上千百年來人們對于忠臣屈原的推崇,逐漸使紀念屈原演變為端午節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以至于人們忽略了端午的真實來由。
如今,歷經千百年的傳承,端午習俗已發展成為人們團聚的佳節,并被列為中國法定傳統節假日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伴隨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魅力而日益滲透,走向全球。
今天,端午節吃粽子代表的已不僅僅是一種習俗,而是一種文化,它的背后蘊含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豐富深厚和優秀悠久的文化……而今,每逢端午節來臨前,各大超市已迫不及待的在顯眼位置擺滿了各種品牌、包裝、口味、葷素不一的粽子,讓人目不暇接??粗且恢恢涣岘嚲碌?/span>“世界快餐始祖”,小孩子們似乎已透過那層包裝,聞到了粽子香甜的味道……
記的小時候在家鄉,也就是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吧,我對粽子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在那個年代,盡管我們家是商品糧居民戶口,但物質相對依然匱乏,制作粽子的糖呀、米呀等原料,都要憑借單位發放的限量的票證和有限的人民幣才能買到,想吃幾只粽子,也只有在端午節當天或端午節前后那僅有的幾天里,平時是很難吃到的,那時吃粽子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奢侈。如今想吃粽子,常年四季都有,隨時隨地都能買到,可以不受數量限制的放開吃,只要胃能承受,想吃多少都行,超市或網購可迅速滿足人們的需求。
“碧裝束裹三角尖,玉帶一縷腰間纏。未解羅裳清香送,無限誘惑在里邊。”如今,超市里的粽子色味香形俱佳,但也許是我的生活水平高了,美食吃的多了,味蕾退化了,司空見慣了,卻再也吃不出兒時那種用鄉野氣息十足的葦葉,或青岡木樹葉傳統手工包裹糯米或糜子,外表用細麻線捆扎好,投擲至大鐵鍋內,鍋下添加木柴火燒,沸水蒸煮數小時方能出鍋的粽子。那香甜誘人的可口味道,令闊別家鄉數十載的我,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口舌生津!
又逢端午,思念在這頭,鄉愁在那頭;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記憶……(燒結廠 王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