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倚在陽臺上,透過窗戶,看著萬家燈火,品生活百味。或許每一盞燈下都有著精彩故事,或溫暖感人,亦或繁瑣吵鬧,相同的是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向往。
疫情以來,白加黑,5+7的工作強度,想想奮斗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們,想想感染疫情等待治療的患者們,想想因為疫情而失業的打工者們,作為普通大眾的一員,我們雖然沒有身處一線,但是日常的生活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核酸成了日常、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縱使有“綠碼”也不能任性的旅行。
凌晨十分,看著小高層里斑駁、稀疏的燈光,而家中那盞陪伴著度過了無數個深夜,直到凌晨才熄滅的臺燈,有種天涯共此時的情感共鳴。疫情之下,萬家燈火,或等待歸家的丈夫,或期盼遠游的孩子,亦或是思念遠方的父母,每一盞燈下,一個個生動而溫暖的故事跳躍在眼前。
記得小時候 每次吃晚飯母親總是說要等著家人全都到齊,才能開動。傍晚時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邊聊起一天的新聞、忙碌、喜悅,忽而開懷大笑、忽而憂慮惆悵、其樂融融;父親勞作到凌晨還未歸家,母親總會叮囑要留一蓋燈,要給歸家的人照亮回家的路。這些或許是對外出勞作歸來的一種贊許,是對家人的尊重與關懷,亦是美好明天的期待。
后來,我長大了,家里的那一桌飯,那一盞燈成了為我而備的。每次回家,看到那飯,那燈,總有種莫名的心安,是一直有人記掛的溫暖,直到現在,我也一直記得母親的做法,無法忘懷。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是勇敢前行的堅強依靠,有家在,那盞燈會永恒的照亮著,助我一路前行。
疫情當前,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靠著心中的那盞永不熄滅的燈,助我從容不迫、頑強面對。匆匆數年、青春易逝,中華兒女莫不期待著疫情結束的那天,地鐵會回歸擁擠,街道重返喧鬧,城市霓虹燈下,歡歌笑語。戰勝疫情的決心、信心、毅力,一定會超過病毒,一切終將會過去,一切都將重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現在是最好的時代,現在是奮斗的時代,我們這代人也終會迎來屬于我們的勝利和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我的人生信條,愿披荊斬棘、未來可期,待到病魔消除日,還我錦繡河山來。(煉鐵廠 吳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