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土地變得松軟,樹木漸次蘇醒,花兒開始生長、發芽、開花,勢不可擋,山和水也秒懂春的意思,統一換上綠瑩瑩的春裝。又是春風里,又到踏青時!
沐澤春光,漫步田野。遠遠看見河邊田畔小道旁有一棵歪垮的樹,它突兀的立在田間,顯得孤獨寂寞。走到近前,但見樹干瘡痍,樹葉嫩綠,形似銅錢,原來是久違不見的榆錢樹。
“桃花顏色好如馬,榆莢新開巧似錢”。贊美榆錢的古詩詞不勝枚舉,看來古人對它也是情有獨鐘。春來榆錢青翠欲滴,驚喜于偶然的相遇,榆錢樹葉既是葉子又像花瓣,其實是果實,生于葉前,簇擁在一起,像一朵朵綠色的花朵,在萬紅爭春中獨自隱身于春天的淺綠中,這樣看來,和莊稼一樣立在田間的榆錢樹毫無違和感。
留戀在樹前,我的思緒萬千,看起來是一棵普通的樹,樹干不直,不能成材,沒有大用,是塊“榆木疙瘩”。但在我的記憶里是特殊的存在,榆錢樹如它的名字一般,像“錢”一樣供養著一代人春天的口糧,它的香甜總讓我想起奶奶溫情的目光,呵護著年幼的我健康成長,讓我睹物思人。
見到榆錢就想起我的奶奶,那個慈祥的小腳老太太!小時候一直由奶奶照看,她總是大手牽小手,教我認東西,給我講故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祖孫情深,可想而知。有一次,在農家屋后小院,她伸手拉下樹枝,指著榆錢和藹地對我說:“記住這棵樹的樣子,上面的東西是榆錢,沒東西吃的時候,可以摘它吃,能救命。”我仔細的凝望著,滿樹繁茂的“綠色花朵”,把它的樣子深深烙在記憶中。
那一天,我第一次吃到榆錢飯。榆錢飯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榆錢洗凈摘除雜質后,將榆錢瀝干水,然后拌上面粉,把拌好的榆錢放入蒸籠上蒸,蒸熟后出鍋,蘸著調料吃。蘸汁就是將大蒜剁成蒜泥,加入紅辣面和食鹽,用熱油潑了,再加入醋、醬油、芝麻油等調料。很簡單的一道菜,現在想起,卻是人間美味。那味道仿佛還在齒間流轉,甘甜潤喉,清香爽口,眼前浮現著小時候在家的感覺,晃若看到奶奶還在灶間忙碌的身影。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饑荒這個詞變得遙遠又陌生,榆錢的價值慢慢的淡化了,榆樹還原了一棵樹的本真,而且就是一棵普通的樹。但每到春天的時候,還是期盼著田野中與榆錢樹美麗的邂逅,回味一次清香撲面的美好,也讓孩子們了解這棵樹的前生故事,把這份美好傳承下去。據說榆錢的營養成份豐富,所含鈣、鐵進入人體后很容易被吸收,常食還可以減肥輕身。這樣看來,榆錢又不是一棵普通的樹,它是一棵“余”錢樹,健康樹。
眼前這棵老樹,龜裂的樹皮,彎曲的樹干,過去災荒的年月它一定為了大家的“口腹”盡了全力。春日惠風和暢,榆錢樹立在油菜籽顆顆飽滿的田間地頭正當好。(煉鋼廠 李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