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出門踏青,與三兩好友一同漫步在生機勃勃的春天,欣賞著大自然春回大地的美景,粉色的花兒,剛長出嫩芽的柳條,忙著在油菜花上采蜜的蜜蜂,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諧,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清明掃墓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習俗之一,每年清明前一星期都是祭拜祖先和故人的時間,老一輩的父母都會約好時間上墳,因為傳統的習俗燒紙不能分成幾次,大家會提前約好聚集在一起,順便帶上鐮刀和掃帚去修剪一下墳上的松柏樹,打掃清理一下周圍的樹枝和枯葉。上完墳子女們會一起聚餐,嘮一下家常,也算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空閑時間來增進一下家庭情感。
清明節最早源于春秋時期,介子推割肉救活晉文公重耳,以示他對君主的一片真心。因此,晉文公將清明節前一天定為“寒食節”,告誡自己清正廉明,緬懷故人之情。勉縣的清明廟會主要是為了祭拜諸葛亮,諸葛后人已經傳承了一百多代人了,他們每年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祖,拜謁祖先諸葛亮,為后人祈福,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還會專門請戲班唱大戲,多數戲曲還是關于諸葛孔明的故事,每當那時,道路都會被堵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異常熱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逛完廟會,很多人還會去爬定軍山,去看看當年諸葛亮屯兵的地方,登高望遠,站在督軍臺上,仿佛自己就是當年的諸葛孔明,揮動戰旗,指揮著千軍萬馬,眼前好像有金戈鐵馬氣勢雄渾的部隊,一排排整齊的站立著,耳邊似乎響起當年戰馬的嘶吼,兵刃相交的廝殺聲。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為完成主公留下的夙愿,他六出祁山,所向披靡,以報劉備知遇之恩。人們在清明節祭拜他,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更是對他這種忠于職守的品格的一種敬仰。
每年清明節也是漢中油菜花綻放最美麗的時刻,萬畝良田全部被鋪上了金黃色的地毯,很多家庭都會選擇去春游,去擁抱自然,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我最喜歡看梯田那種油菜花,鱗次櫛比,層次感鮮明,去爬山鍛煉身體的同時,眺望對面梯田里層層疊疊的油菜花田,微風吹過,一股花香沁人心脾,賞花之余,拉伸一下沉睡了一冬的筋骨,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讓身體去感受春日的暖陽帶來的芬芳。
清明節,我們在緬懷故人的同時,也要學會去傳承,將文化、故事、思想一代代傳承下去,并且感恩節日讓我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緩解工作的疲憊,用心去感受和發現生活里的美。(計量檢驗中心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