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詞,繞不過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練書法,繞不過他的《寒食帖》,即使不練書法讀宋詞,怎么也得吃飯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東坡肉、東坡餅……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心中也會有一千個蘇東坡。詩人余光中說:如想要選擇一個人一同旅行,他不選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不選杜甫,因為他太悲苦。蘇東坡倒是一個值得同行的人,因為他是一個有趣味的人。
紀錄片《蘇東坡》中《雪泥鴻爪》、《一蓑煙雨》、《大江東去》、《成竹在胸》、《干古遺愛》、《南渡北歸》六集講述國內五十名重量級嘉賓、國外二十多名知名學者訪談----走腦入心的解讀呈現出一個“有趣”的蘇東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近千年來,蘇東坡的形象,不斷地被呈現、描繪和刻畫。高于他詩詞和書法之外的,更是他凝練幸福生活的秘訣----生活是個結,解不開,就把它系成花。這人生態度,任誰也不得不服!
一場“烏臺詩案”將年輕才俊蘇東坡拉下了人生低谷。“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誰料到,“雪泥鴻爪”這四個字宿命般地成為蘇東坡一生的寫照。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蘇東坡在漫天風雪中,踏上了通往黃州的路途。在黃州的五年,蘇東坡的詩詞、散文、書法,皆可雄視千年,為宋朝代言。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另一種補償。每月的收入有限,蘇東坡和家人將錢幣每30文穿成一串,每天盡量省著花,結余下來的再存起來。俗語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更何況蘇東坡只是一介書生。
如果你不理解,現在的娛樂明星為啥都有“粉絲團”,了解蘇東坡的經歷后你會明白,一個人擁有“死忠粉”那是必須的。
當時有一人名叫馬夢德,就是蘇東坡的鐵桿粉絲。他一看到偶像的生活竟然如此困頓,就去求當地的黃州太守徐君猷,說蘇軾家里非常的困難,看你能不能給點地他種。這徐君猷爽朗地答應下來,就把黃州城內,廢棄掉的軍營地,交給蘇軾無償耕種。這本是一塊無名高地,因為它位于城東,蘇東坡便以“東坡”命名,自號“東坡居士”。這改變的可不只是稱謂,蘇東坡更是換了身份,確切地說,換了一種生活態度。而從這里流到千年之后的詩詞也因生活境遇變了風格。在這里,他干脆跑到田間、水畔、山野、集市,追著農民、漁父、樵夫、商販談天說笑。他和友人違反禁禁令殺牛飲酒,不醉不歸;城門關了,他還翻墻而過。他和繼連和尚下棋,無意吃了小和尚燒糊了的酥油拌面條,走到大街上居然讓小吃攤老板按照他的口述方法復而做之一一這“東坡餅”就這么任性地誕生了。
此時的蘇東坡,漸漸遠離憂憤,早年作品中的諷刺與憤怒,慢慢地轉化為人性中的寬容和溫暖。與友人出游,路上遇雨,未帶雨具,同行皆狼狽,他穿林而緩步而行。那首著名的《定風波》便在他的悠哉中脫口而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當一個豐盈的生命與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那“想把六十分日子過出八十分滋味”的心境就是人世間最頑強的生命寫照。
政見不合,大師們交流的是人格。蘇東坡在羈旅困頓中去拜見王安石,藝術在不知不覺中,彌合著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鴻溝。那一次,金陵相別時,王安石慨然發出這樣的長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已故香港詩歌大師黃雰有句歌詞:“世間種種夢,難忘再有詩。”大抵就是如此。
杭州西湖,不僅有蘇東坡對朝云的眷情絲,他還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蘇堤春曉”。這是他在杭州期間的民生工程。清西湖淤泥,動員百姓種萎角,疊梗種樹……….這聰明勁兒來得真是快,兩全其美的辦法誰不愿為之呢?但無論當多么小的官,蘇東坡都不曾喪失內心的溫暖。他滅蝗,抗洪,救孤兒,能力所及之事,他從不錯過。當個人命運的悲劇一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于無形。在杭州,蘇東坡開始了詞的寫作。他逐漸意識到,與策論不同,詞不是為朝廷、為帝王寫的而是為心,為一個人最真實的存在而寫的。《赤壁懷古》所抒發的浪漫與豪放,遠比大江東去還要大氣。只是“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的蘇東坡,在政敵的打擊之下,一次次被貶謫,被放逐,從北到南,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苦。在地處蠻荒的詹州,文教不興,在歷史上從未有人科舉及第,于是蘇東坡身體力行,辦教育、開學堂。很多人聽說蘇東坡在海南授課,不遠千里追到海南,跟隨蘇東坡學習。
“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他用自己的靈性照亮周圍,即使身在在絕境。從宋代到今天,從中國到國外,追隨者不分老幼,蘇東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想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與蘇東坡相遇。
“有趣”之處還有他的詩詞中竟然使用“呵呵”有四十多處,也許他就是現在網絡聊天“呵呵”之鼻祖吧。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詹州。”在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長的,而蘇東坡就是真正的智者,社生活的夾縫中都能活出搖曳風姿......(生產技術部 朱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