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時候覺得生活很難?離家千里,出了地鐵口,萬家燈火。這是前段時間知乎上一個很熱門的問題,而這個回答更是直擊異鄉人的內心深處。人在異鄉到底有多脆弱呢?切斷聯系只需要關掉手機就行了,沒人找你,也沒人找得到你。
600公里的距離從韓城到勉縣,從一開始對這里的氣候很不適應到現在越來越喜歡這個地方。藍天白云,晚風徐徐,用心去感受著這座城市,把自己脈搏的跳動融入其中,試圖讓心靈在這里找到一點歸宿。
是有點想念那個小城了,還有點想念家里人了。久違了,小時候經常躺院子里看星空找北斗七星,可惜今晚星星少的可憐。突然想起早些時候看過的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被楊絳先生筆下的我們仨深深觸動,那是多么溫馨和諧的一家子呀。
關于楊絳尊稱她為先生是對她在文學上的學識與地位的尊敬,為了表達對她本人的一種敬仰。坦言相告,我除了看過她的《我們仨》,知道她是翻譯者,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此外再無關注。但一本《我們仨》,已經足夠讓我記得她。
《我們仨》是一個關于家的故事,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沒有說教,沒講大道理,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只是行云流水地講了一家三口這些年的生活,淡淡地敘了一個幽默儒雅的父親,一個知書達理的妻子,一個堅強俏皮的女兒和他們之間濃厚的親情。
溫暖一詞是我可以想到的形容詞,一種能讓人重新感恩生活的溫暖,說真的,或許她的詞藻沒有多么華麗,但目及之處,皆是生活,而這三個人之間流露出的點滴溫情,溫暖了她們自己,也溫暖了讀者的心。
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會為愛情感動,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為理想振奮,但親情一定是每個人的軟肋,因為唯獨親情是共同的經歷,群體的記憶。家,不只是一所房子那樣簡單,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愛在哪里,家便在哪里,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天涯海角便也是家。想來幸福和快樂應該是很簡單的,像先生筆下的我們仨一樣,知足便可常樂,不比較便覺幸福,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天大的幸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大抵是因著三個人的幸福,一個人承載不起。當憶起女兒和丈夫的離去,楊絳先生以虛虛實實的方式,展開了一個夢境。這夢太短,短到讓人不忍醒來,這夢又太長,長到讓人撕心裂肺,先生將內心綻放的血泡變成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貪婪”地張望著——那抓不住的回憶,留不住的人。
這本書原本是計劃由三人一同編寫。奈何女兒很早便走掉,錢老也隨后仙逝,待到楊絳先生真正開始記錄,已是孤身一人了,如何想象一位92歲高齡的奶奶在喪夫和喪女之痛下,竟用如此平淡如水、波瀾不驚、溫暖動人的言語記錄了一個家庭63年的細水流長和點點滴滴,可見先生的豁達大度、云淡風輕。
105歲的高齡,她離去了,原來幸福的模版也沒有了,恍然,有點若失。然而對老人來說,也許是幸福的吧,她終于可以再與丈夫女兒相聚,“我們仨”終于可以再次重聚,自此,再不分離。我太無力,寫不出也道不盡這本書中的厚重韻味。(煉鋼廠 焦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