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就是兩個為了結婚的人坐在桌子的兩端,彼此事先不認識,見面就要談到未來,最先掌握工作單位、學歷、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如買賣一般。在對這個人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結合。
雖然80后崇尚自由,在內心深處覺得,除非那個人可以比自己單身時過的更好,不然何必,為了那個人脫離單身,脫離原本不錯的生活。但90后都已經步入了晚婚的行列,面對父母的操心,社會的輿論,一個個的成雙入對,加之眾多因素的影響,80后開始著急。多少人其實并不期待婚姻生活,特別是女性,她們知道在沒有找到安心的依靠之前,結婚意味什么。這種并不是出自于內心真正的著急,就如米蘭昆德拉的“媚俗”所言,是一種虛假,“一個人面對這樣的場面,不經過自身的思考,而讓自己隨著群體的感情的洪流而去,這就是媚俗”。
于是,隨著邁過新的一個年齡坎,逐漸融入了“媚俗”一族。被這高度符號化的情感所綁架的時候,自己已經難以分得清到底是為融入群體的情感,還是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就如看到陽光下兩個老人手牽手散步,我們定能生出好多的感動,但其實,我們還沒到他們的年齡,不知道他們共同經歷過什么,如何相戀相守,怎么體會到這種相互間的情感以至于生出莫名的感動。更多的或許是來自于中國幾百年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廝守熏陶,亦或是對于這社會感情快餐化的一種對比反射。生活中,這種不禁由內心而發出的情感,猶如一個個方程式,一種固化的思維,只需要套用,得到的就是一個個所謂的正確答案。
眾人贊他萬般皆好,卻難得她心,他人斥她一無可取,卻深得他心。人與人,總不能以自己的思維去判定別人做出的選擇,每個人看中的東西不一樣。很多人都對自己說,“無論以后變得怎樣,請記得不忘初心。”但融入到這個社會集體,很難只是因為喜歡所以這樣。就如相親,多少80后上班族不愿意以相親這么不浪漫的方式來作為步入婚姻殿堂的前提。但凡自己有法子,便不至于有這樣的煩惱。初心定是找一個相愛的人相守一生,最后結果是找并不一定相愛,但各方面都還合適的人結婚。
多少人都是違背自己的初心而活著,等到某一天,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自己與向往,變成了另外一個模樣。
如此,猛虎的形象模糊了,薔薇也變味了。(企業管理部 馬子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