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改變幾乎所有的工作,未來幾十年可能將會有上億人被機器取代而成為經濟上的多余。
其實,現在這種預言已初見端倪,制造業巨頭富士康稱將再10年用機器人取代80%人力,不停車收費系統(簡稱ETC)全國大部分城市覆蓋率已經超過了70%,無人超市、無人酒店等新業態相繼出現……我們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傳統工作崗位逐漸在被機器侵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AI)高度發展后,這種侵蝕速度將變得更快。
換言之,現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大部分工作崗位,都將在未來二三十年被有AI加持的機器人取代,“剛畢業就失業”不再是一個笑話,而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該如何應對?
一種最消極的做法是放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巨大潛力。運用政府法規的牽制,就算某項新技術已經在商業上可行、在經濟上有利可圖,也把它擋下來。這種“諱疾忌醫”短期可以讓部分工作持續時間長久一些,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就像特朗普跟全世界打貿易戰,希望把制造業工作機會留給美國人,但這種固守注定是短暫的,因為他們的工作勢必也將會被機器人代替。
生產力進步導致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顛覆古來有之,蒸汽、鐵路、電力一系列技術的革新對之前的就業形態都造成了巨大沖擊,鐵匠消失了、馬車夫消失了、接線員消失了,但機械工人、司機、“碼農”出現了。一部分工作崗位會隨著技術的革新而變更工作內容和方法。新技術帶來物質的高度繁榮,還會催生一些新的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崗位被創造出來了。比如外賣、美甲等服務行業。
這次新的技術革命究竟會對傳統產業帶來什么樣的顛覆還未可知,將會改變或者帶來哪些就業也未可知,但這次結合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的人工智能革新在21世紀給人類帶來的挑戰可能會比之前時代技術革新帶來的挑戰大得多,我們依然需要謹慎對待。
歷史上曾經幾乎所有的帝國的興起都是依靠戰爭。日本曾在短期內擊敗了俄國和中國,才得以主宰亞洲;德國擊敗了奧匈帝國和法國,才在歐洲擁有領導地位;英國在全球打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小型戰爭,才創造了全球最大、最繁榮的帝國……在過去,一場勝利的戰爭肯定能讓戰勝國大獲益處。
而今天,已經沒有獲益的戰爭。美國發動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慘不忍睹,耗費了幾萬億美元,還深陷其中。俄羅斯在高加索和烏克蘭的戰爭更是入不敷出,更別說因此而抽離的國際資本和制裁導致的損失了。
而相反,當下快速崛起的中國,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后,就竭力避免任何一場武裝沖突,“悶聲發財”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在二戰后的迅猛發展,都得益于和平環境,進而取得了經濟繁榮和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
戰爭已經不是這個時代解決問題的手段,因為國家資產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過去,國家資產主要是實物土地或者土地上的資源譬如麥田、金礦或者土地上的人譬如奴隸。只要占領征服,那就是實實在在的資產。而今天,最主要的資產是科技、知識和數據,這些是無法通過強權搶占的。
但并不是因此可以高枕無憂地說,戰爭就不可能發生。我們永遠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程度,這是影響歷史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政治危機未能通過外交手段化解,都是因為人類愚蠢的判斷,人類的愚蠢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雖然很少國家領導人會有隨意發動戰爭,然而,希特勒、東條英機和薩達姆在悍然發起戰爭的時候也都有他們理性的理由。所以,我們絕對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集體層面,人類常常都會做出自我毀滅的舉動。尤其在核武器面前,我們或許可以在十次危機中躲過九次,但只要失敗一次,就足以毀滅全人類。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唯有擁抱變化,做足準備,才可能坦然面對接踵而至的挑戰?!督袢蘸喪贰分v述的21個議題,作為歷史學家的作者沒有義務告訴我們答案,答案將來自于你的內心。(煉鐵廠 王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