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外婆家住在大山里,是那種古色古香的木房子,聽說是外公外婆結婚那年建的,整個木房子也就一層樓,分三部分,左邊是廚房和廁所,廁所的隔壁是豬籠,中間是堂屋,右邊就是臥室了。房子采用全木材構建,連臥室的地板都是木質的,窗子也是木質的格子,冬暖夏涼。
我對外婆家的那兩扇對半開的大門最是情有獨鐘,早上外婆出門務農活時,便站在堂屋內把兩扇大門從里往外側推,待兩扇大門合上了就表示門關上了,然后她就從大門內側插上一根長長的插栓,插栓的兩頭各卡在兩半大門的兩端,如此外面來人是推不開大門的。隨后外婆就從廚房的小側門出來,將側門便隨手一關,系上一根紅帶子就示意屋的主人已經出門了。那時候,村民淳樸,但凡是大門緊閉就知道主人已不在家了。
待到日落時分,外婆便從山上回家了。“嘎吱”一聲,側門緩緩打開,不大一會兒堂屋里面的插拴被抬起,大門就推開了。然后外婆張羅著去灶臺上蒸飯炒菜,我也拿起粉筆在木門板上一筆一劃練習漢字,那樣的時光總是如此愜意。天漸漸黑了,我便和家里的幾個兄妹在木屋里躲貓貓,隨便藏在木門、灶臺等一些旮旯角落,任由喊聲穿破堂屋,也不會讓她們找到我。靜悄悄的大山里,孩子們天真愉悅的歡笑聲在這溫馨的老木屋里回蕩。
后來我們姐弟幾個都考去城里讀書,外婆為了陪我們,就在城里租了一套房子,墻體刷得雪白雪白的,還貼上了白色的瓷磚,大門是一扇鐵門,窗子外隔了一扇防盜網。每套房子都有一間小廚房和一間小廁所,做飯燒著煤球,洗澡時便用水桶裝一桶水直接去廁所洗,睡覺則是幾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猶記得夜里我經常會被擠下床。
再后來,我們都外出求學了,舅舅便在鄉下修一棟三層的小洋房。紅墻白瓷磚,下面還修了專用的車庫,后面建了一個菜園子。二樓修建了一個陽臺,配上各類被外婆打理得井井有條的盆栽。屋里裝上了薄薄的液晶電視機,還有柔軟的沙發。三樓樓頂搭了一個葡萄架,夏天的夜晚可以一邊數星星一邊吃宵夜。廚房換上了全新的電器,既不燒煤也不燒柴,而是用電來煮飯。常住人的幾個房間也安了空調,涼絲絲的風吹的人陣陣清涼。家里也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還有一個大大的白浴缸,洗澡時可以自由選擇淋浴或者是泡澡。舅舅還為我們這些晚輩設立了一個書房,盡管我們已經長大了,但他還是叨叨著告訴我們說:“任何時候學習的動力都不能少。”外婆現在每天都樂呵呵的,對這棟房子特別滿意,直夸這樣得生活水平比之前的木屋提高了好幾倍。
也許在外婆的眼中,能從以前潮濕的木房換成如今這樣舒適的洋房,便是她眼中的國家經濟發展吧。對于國家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歸根結底都是:日子變好啦?。?/font>煉鋼廠 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