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以來,一輪強降雨籠罩著三秦大地近一個月。氣溫驟降,讓人瞬間有從夏天穿越到冬天的感覺。周末抽空回到老家,看到破舊的老宅,長期被雨水浸濕近乎垮塌的土坯房,不由得有些傷感,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幾年前,想起了故去的伯父。
伯父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窯匠。窯匠也叫燒磚瓦匠人,就是給人們燒制磚瓦的民間藝人。八十年代,農村里普遍比較窮,工業和交通都不發達。農村里蓋樓房,只要磚、瓦準備好了,基本上都可以將人生中的大事——蓋房子提上日程了。磚瓦都是請匠人用泥土作為主要原料進行制作的,等待土坯磚瓦晾干之后,就要請窯匠進行成品燒制。窯匠這個職業當時在農村里是個很吃香的行當,一天來請的人絡繹不絕。窯匠技術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磚瓦品質的好壞。燒窯需要的燃料,都是山坡上的木柴,燒窯其實和炒菜是一樣的道理,需要掌握好火侯。火侯不到燒出來的磚、瓦就是生的;燒過頭了,磚瓦就會變形。
那時候家里燒窯是一件大事,需要長達幾年的準備工作。首先需要儲備品質較好的泥土,把土攪和成泥巴,再做成生磚坯、瓦坯。然后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晾曬才能裝進窯內燒制。磚瓦放入窯內燒制前,要提前準備相當多的木柴作為原料。一般的窯能裝入的生磚約幾萬余頁,需要柴火約幾百捆。一切準備工作到位后,就請藝人看一個黃道吉日。然后主家邀請各親戚鄰居前來幫忙,就像家里辦喜事一樣熱鬧。臨時負責人就會將幫忙的人員編成幾個班次,晝夜不停的燒窯作業,一般燒兩個晝夜就基本燒制成功了。然后根據主家要求如果要求成品為紅磚,就直接封窯門自然冷卻就可以了。如果主家要求是黑磚,則需要在窯頂上圍堰加上大量水。然后,過上三五天后等窯內溫度降下去就可以起窯了。
在整個燒窯的過程中,伯父是一個最忙碌的人,一整天不停地圍著窯轉,要看窯內的火燒的是否均勻,通過判斷磚瓦燒的生熟程度來決定燒制的時間長短。燒窯匠人是整個燒窯過程中最核心的人,當然主家不敢怠慢,好煙好酒伺候著。伯父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喝酒時沒有飯菜照樣喝。曾經也因為喝酒耽誤了不少事,有一次酒喝醉了,把給主家燒窯的事情給誤了。結果等第二天酒醒了,磚都燒成麻花了。伯父只好給主家賠禮道歉,答應不要工錢,下次給主家免費再燒一次窯。
時光荏苒,歲月更替。隨著現代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燒窯這個流傳很久的民間手藝行業已經慢慢失傳了。望著這座房子,想起當時剛蓋起來的時候,那些前來幫忙的鄰居親戚,熙熙攘攘,是多么熱鬧的場面。當時蓋的房子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風光不在了,這座房子同它的手藝一起被歲月摩挲風化老去,甚至有一天,它將完全消逝。但無論將來這里成為什么樣子,我一踏上這片土地,伯父和他的往事,定然會被我憶起。(旅游后勤部 王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