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的洋車叮鈴叮鈴,穿過紅墻黑瓦的胡同,車輪追尋東邊冒出來的一縷陽光;前院奶奶腳踏縫紉機的聲音吱呀吱呀,老花鏡折射的陽光映襯在粗布衣服的花骨朵上;東門老大爺的收音機準時響起,播音員甜美的聲音好像黃鸝那般清脆,輕聲喚著每一位熟睡的人兒。父輩們的這些美好的回憶逐漸被時代潛藏,國旗飄飄迎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時代。
六十年代
那時候的思念,是一封家書,想念的人兒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在泛黃的牛皮紙上,用信紙小心翼翼的包好,之后便是長久的等待,坐在大門口等著送信的車鈴聲從遠處傳來。收信的人兒也在門口張望,就這樣張望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那時候的幸福是吃上白面饅頭,辛苦一天的人兒將玉米磨碎,添一把柴火,剁幾根辣椒,一個窩窩頭,一份咸菜,兩個人坐在院子里望著夕陽,這便是幸福的一天。那時候的人兒,最大的夢想就是能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紅色的北京,乘一程燒油的汽車,回家和街坊鄰居講外面世界的精彩。常常有人坐在八九月的葡萄藤下,幻想著牛郎與織女相會的言語,輕羅小扇撲流螢,一年又一年度過了屬于自己的年代,做著屬于自己的夢。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的思念,由一個黑黑的盒子傳遞,人們喊他“大哥大”,異地的人兒播出思念的人兒的號碼,手里拿著彼此的黑白照片,想象著眼前站著的就是彼此那張思念的臉。那時候的生日,人們最大的快樂就是吃到一枚雞蛋,無論是十歲,還是十八歲,一枚雞蛋就承載了一段歲月的美好回憶與向往,那時候的餃子是地菜餡的,過年的時候才會割一大塊肉,所以無論家在哪里,無論相隔千里,離家的人兒總要在春節回家,是陪伴,也是思念的表達。那時候的人兒,最大的夢想,就是能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汽車,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大房子,健康能夠得到保障,生活能夠越發幸福,常常有人為生活留下熾熱的淚水,為夢想負重前行。
零零年代
一個個磚瓦房搖身變成摩天大樓,人們坐在窗前感嘆祖國的遼闊,迎接每一個充滿希望的日出。高速列車宛如游龍在大江南北穿梭自如,思念的人們不用再遠遠的等信使翻山越嶺而來,一張車票足以帶我們領略祖國的河山。海峽兩岸的親人不用再泛起濃濃的鄉愁,微信視頻把最思念的人帶到面前來。生病的人們不用懼怕明天與死亡誰先到來,先進的醫學技術,國家的醫藥補助幫助每一個追夢路上摔倒的人們迎接明天。
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人們的夢在每個夜晚偷偷匯聚成星河,星河在遼闊的太空綻放自己的光明,祖國的夢便是這璀璨的星河,從遠古走來到遙遠的未來,都不會變。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無數顆夢想助力中國夢騰飛在華夏的土地上。(計量檢驗中心 樊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