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則亡。——孫中山
九十年代時,在公共場合舉著一塊壯碩如鐵的大哥大高聲打電話的人,在飽享眾人艷羨的目光之余,能否想到如今的智能手機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往來皆是熙熙攘攘舉著手機的路人的光景?在路邊搖著蒲扇汗流浹背地圍坐在老舊的電視機周圍看球的人,在歸家途中意猶未盡之余,能否想到如今家家戶戶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看著4K乃至8K分辨率的HDR壁掛式電視的情境?在春運高峰期隨著由人組成的浪潮飄零的人,在抱怨之余,能否想到如今四通八達的高鐵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驚人速度?
這些,都是科技取得驚人進步帶來的紅利。
自從互聯網進入中國以來,隨著聊天工具的普及,網速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在閑暇時都會在互聯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可惜每每遇到官方媒體公眾號發布我國取得的高新技術成就之時,評論區中總有一些不和諧的文字刺激著圍觀群眾的神經。我對這種言論嗤之以鼻。任何高新技術都經歷了一條漫長的普及過程,經歷了千辛萬苦從實驗室走出之后,先小規模試點,再逐步擴大試點范圍降低成本,到最終讓普通人也能以低廉的價格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蒲泄ぷ髡邚奈赐O乱宦废蚯暗牟椒ヅc改天換日的氣魄,歷史更不會容忍一個后工業時代的強國一腳倒擋回到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農耕時代。
那數千年來因天災人禍導致顆粒無收、哀鴻遍野的饑荒年代,是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研工作者頭頂烈日夜以繼日地在稻田中不斷求索研發出秈型雜交水稻才使其徹底成為歷史的。當我們端起手中的碗筷時,有多少人能想到災年的古代勞動人民賣妻鬻子流離失所的苦難光景;那“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邁,被現如今逐年擴張的高鐵線路與高速公路轉化為了平淡無奇的日常。當我們日行千里無需半日時,有多少人能深切體會宋人“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的幽怨;那甲午年黃海一戰慘敗于日本聯合艦隊的恥辱,是新中國成立后以驚人的速度下水服役的驅逐艦、護衛艦乃至航空母艦洗刷的。當我們為海上閱兵巍然聳立于洋面之上的鋼鐵堡壘歡呼之時,有多少人能體會到黃海海平面之下鐵甲艦的軀殼散發出的不甘與憤怒?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科技乃立國之本,科技為興衰的天平,科技是美好生活的最堅實的路基,科技,始終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向著落后且被動挨打的慘痛歷史作別,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前進、不懈探求,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財務部 田巍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