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有許多的別稱,例如:芙蓉、朱華、凌波仙子、菱荷、水云、水旦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就是荷花的氣節,生于五濁惡世但不然塵埃,香遠而溢清。它秉性高潔、姿態高雅、氣質脫俗,被喻為“花中君子”,象征清廉、圣潔、高雅,包涵著裝飾、飲食、藥用、宗教、風土民俗、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使荷文化呈現出多種特征,農歷六月二十四還被定為荷花的生日,成為賞荷佳節,稱“觀荷節”。
古往今來,愛荷之人甚眾,到處可見荷花絢麗風采。先秦時期,荷花作為裝飾出現,就像是美麗的女子,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漢代,荷花多用于裝飾,擔負著佛教教育萬物的責任,圣潔的佛國凈土,但它們仍然樸素而自我克制,充滿張力。魏晉南北朝時期,荷花是當時美學思想的簡稱,它優雅自由,苗條流暢,當時,人們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崇尚自然美,摒棄浮華美。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荷花的優美風韻,與唐人崇尚富貴之美有關,也是唐代強權姿態的體現。宋代,荷花清雅、清純,與當時統治者的審美觀有著密切的關系。那是一個富而不強的時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理性、不喜庸俗。元代的荷花,和當時的民族一樣,是寬廣豪放的,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善戰精神。明朝文人群體使荷花不同,水墨中出現了寫意花鳥畫,整幅畫端莊大方,不浮華。清代荷花從明朝繼承下來的,其風格更加多樣化,它既高傲莊重,又繁冗粉艷,反映了清人喜愛的審美情趣。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荷花帶著它高貴的品質,踏著詩意的腳步,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它在詩經里發芽,柔柔弱弱的成長,被屈原慧眼閱中,披身貼膚,第一次將荷高高舉過世俗的目光。自此以后它便開始徜徉在詩中,根植于文學,它與李白暢飲、與杜甫徹談、與王維共游、與李商隱撫樂,后來又結識了周敦頤,自此如遇伯樂登上高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再后來它搖身一變,化作一幅幅優美的水墨畫里,被懸掛于廳堂,又搖曳在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中,激蕩我們的心靈。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千百年來,荷花備受人們喜愛,荷花精神早已成為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在賞荷的同時,更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不為名利頗失心,不為權欲熏心。”我們要有能力消除一切干擾,不受外來事物的干擾,不被利益所迷惑。權利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鞭策你成功,但稍有不慎也會推你墜入腐敗的深淵,我們應該像荷花一樣無私奉獻自己,不讓泥濘沾染。不管我們處在什么位置,都應該腳踏實地,任勞任怨,努力工作,時刻以“君子怎檢身,常若有過”的誠實態度,反省自己,約束自己,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優秀的“荷花君子”,展現出中國兒女高尚獨立和無私奉獻的品格。(煉鋼廠 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