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地勢險峻,群山環繞,造成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交通瓶頸。以農業為主的大巴山早已無法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同日而語,貧困成了橫在家鄉人民面前的壕溝,困擾著鄉親們的生活,也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攔路虎”。很快,以西部地區為重點的精準扶貧政策讓家鄉人民倍受鼓舞,信心大增,精準扶貧已不僅僅是簡單輸血,而是用“心”造血。
找準靶心,有的放矢
在大巴山的農村,家庭開支和生活收入主要來源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大半時間只有老人留在家中干些輕便農活,鄰居的張大爺便是留守老人之一,前幾天路過他家門前,發現瓦房已被拆除,幾個工人正在緊鑼密鼓地忙著施工,我看著張大爺滿臉的歡喜,便上前攀談起來,他聲音激昂的對我講:“都是政策好啊,住上寬敞明亮的磚房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感謝政府。”張大爺一直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著說著眼睛已經濕潤。通過了解得知,張大爺家的瓦房居住差不多四十年了,前年一場大雨讓年久未修的房屋變成了危房,得知消息后村委會積極組織檢查,對房屋危險部位進行了測量統計,準備材料,在極短的時間為張大爺申請了兩萬元的房屋加固資金并幫助修整,與此同時村委會還組織了房屋隱患摸底排查并記錄入冊,每逢雨季都要走家串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進行檢查,確保居住安全。張大爺能新建住房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本著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政策導向,村委會積極奔走,又為張大爺申請了危房改造專項扶貧資金,讓張大爺不再為住房困擾。除了居住問題,年初村委會還申請了專項資金用來為群眾修建飲水工程,自來水免費安裝到戶,山里的人們不再為吃水靠挑而苦惱。晶瑩剔透的自來水省去了為擔水掉下的汗水,家鄉的面貌越來越美,人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扶貧就要把好脈對癥下藥,給群眾心窩窩里最急切最想要的幫助,找準靶心,有的放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用青春抒寫最美鄉村故事,一腔熱忱帶動地方產業,在外闖蕩十年的村民王致富毅然決定辭去外地工作回到大山,在最好的年華里帶領家鄉人民脫貧致富。他結合大巴山的氣候特征,制定了在短期帶領村民培育種植天麻,中長期全村聯合著手準備開辟萬畝核桃種植產業園,長遠打造產業園的種植+采摘+周邊景區觀光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產業。他的想法與政府的扶持項目不謀而合,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他受到了極大鼓舞,更加堅定了初心。他貸款了專項資金,自己拿出十年打拼積攢下來的六十萬元,全部投入到萬畝核桃產業園建設。六年過去了,最初的不毛之地,今天已建成六千畝產業園。他積極鼓勵村民回鄉創業,免費指導創業知識,同時建立了合作社共同致富+帶動扶貧戶不掉隊的發展模式,村民也因此獲得了土地流轉費、務工費和盈利分紅,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除了自主創業外,產業園區也為村名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如今的村子煥然一新,村村通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免費的自來水清澈甘甜,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得益于王致富授人以漁的家鄉情懷。為了做大家鄉產業,他還爭取到政府支持,著手打造家鄉高山草甸旅游項目。如今,通往旅游區的道路設施已基本建成,屆時以高山草甸為特色,以草甸中央龍池景點為重心,以萬畝產業園為體驗的旅游產業將在家鄉誕生。魔術般的改變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大巴山的貧瘠卻變成了創業者的天堂,留給人們太多的反思,只有因地制宜,改變觀念,注入創新意識,才能帶動群眾走上致富道路,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扶貧先扶志,是的,每個人都要爭做脫貧路上的先鋒官,等、靠、要,只會養成我們的依賴心理、懶散作風,到最后只有貧困的卑微來作陪。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路上更應積極主動發揮吃苦耐勞精神,集思廣益走出一條致富路,把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當做一種信念,脫貧致富,由“心”開始。(設備管理中心 黃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