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常年在外的漂泊的人來講,家,是一個心心念念卻又害怕面對的地方。想念親人的促膝交談,深夜不寐把酒言歡??呻S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的發現,家是一個可以大聲笑,卻不能放聲哭的地方,我們習慣性地對家人報喜不報憂,每取得一點進步,受到一次表揚都會迫不及待的告訴家人,尤其是父母。似乎只有讓父母參與到的成績才真正有意義,也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我們年少時的選擇是正確的。
誰人年少不輕狂,在無知的年紀沒有犯過錯又怎么會有后來的咬牙堅持,不輕言放棄的決心!那個被稱為家的地方,其實一直都沒有變,變了的只是不斷增長的年紀和不斷成熟的心智,還有不斷老去的父母。少時不知父母恩,撒潑耍賴便能換得心儀的玩具和吃食,那時,家是父母在時的安全;外出求學,靠著父母每個月定時寄來的生活費,只覺得世間之事最好莫過于有錢花、有學上、父母不在身邊;直到工作了,真正離開父母了,才意識到,那雙一直在背后關注著我們的眼睛早已經昏花不清,那顆包容我們所有的心也開始變得斤斤計較了,那個我們曾經只感覺的到約束的家變成了最讓人思念的溫暖港灣。
婚后,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一年也難得有幾天,忽然間對家有了另外的感觸。我雖然有了自己的小家,卻并沒有因此覺得多了一個家,才幡然醒悟,原來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家。我們拼命的折騰,是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我們做不到?;丶铱纯?,是為了回家時給父母一份榮耀,一切的一切都只為了成為父母的驕傲。
家不是一個地址,而是一種慰藉。所謂光耀門楣,大概就是如此了。對于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憧憬,大不如衣錦還鄉來的實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因為經歷了父母的經歷,才更懂得了家的含義,才更理解了父母恩情。所以我們們更愿意把微笑和幸福傳遞給家人,把委屈和失落獨自消化。
可是,偽裝起來的堅強往往逃不過家人的火眼金睛,不用盤問,哪怕只是一個眼神,就能把你小心穿戴的“盔甲”擊得粉碎,這就是家庭獨有的力量。
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家的分量變得更重了,因為有一個小人兒成了我們的牽掛,我們成為了當年的父母。時間的輪回不斷地重演著歷史,淡化了記憶,深刻了靈魂。深居在內心深處的對家的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清晰,對家人更加依賴,年邁的父母不再有能夠穿透“盔甲”直擊我們脆弱一面的犀利眼光,也不再有能夠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結實臂膀,有的只是對那個偶爾回家的孩子滿心的期待,和一桌在家常不過的飯菜。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句歌詞唱出的是一代人的感情。我們長大了,父母卻老了,不知從何時起,他們不再強勢,我們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再強求,他們小心翼翼生怕我們像年少時那樣聽不得他們的言語摔門而去,就連生病了也不愿說出口。當我們責怪他們不知道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他們只是低頭:“你們都有了自己的家,不想給你們添麻煩”。
簡單的話語里透露著太多的無奈。我們當年的肆無忌憚還不是仗著父母的愛永遠不會過時?我們何嘗不知,這個家是父母辛苦一生構建起來的,就像現在的我們一樣,在拼命地為自己的孩子撐起一個家。而今他們卻千方百計的退出“主角”的位置,小心地和我們相處。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人到中年還能在回家的時候痛痛快快叫一聲“爸,媽,我回來!”是不管什么時候回家,門口都有人等著,家里的燈都亮著。父母在,家就在。在有家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愛父母。(燒結廠 陳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