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使頭腦豐盈,寫作使人生煥發光彩。”作為基層單位通訊員,這是我常與身邊寫作愛好者交流時自勉的一句話。在舉國上下以“文化自信”不斷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今天,基層通訊員更要全面貫徹黨的基本方針政策、認真學習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文字和圖片去傳播企業文化精神,鼓舞和振奮身邊的同事,共同講好身邊的故事。
打鐵還需自身硬。練就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每個通訊員必不可少的技能。除了勤能補拙、堅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做一個“有心人”。譬如隨身攜帶筆和本,及時記錄整理新聞素材;譬如與職工拉家常,與企業心連心,捕捉活動亮點,用手中的筆,記錄下工作的點滴,用鮮活的語言,傳遞職工的心聲,用鏡頭定定格每一個難忘的瞬間;譬如讀書寫作,保持這種用心感受世界最便捷的方式;譬如善于思考對比,闡發讀書哲思,豐富人文精神,分享讀書感悟,提升品質修養;譬如剪報,將報上的文章剪下來,或者是手機一鍵收藏,努力學習知識、學習經驗、學習做法,提高工作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篇上交的稿件,或散文、或報道、或圖片、或詩歌,由于新聞、散文寫作愛好者的思想站位局限性,難免在稿件中存在一些瑕疵。這就要求單位通訊員要及時做好幕后修改完善工作,將一塊“璞玉”精雕細琢為“美玉”。而這份幕后工作,最考驗通訊員的業務素質和水平,考驗通訊員的胸懷和責任心,考驗通訊員的文筆和知識積累,考驗這份獨具的“匠心”。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并受到知識面的限制,對于同一事物的觀點千差萬別,因此在改稿、組稿中,就是考究文字功底、體現生活哲學、“匠心”獨用的時候了,真實的融入到他或他們的生活境界。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每一篇稿件,都是文學、新聞愛好者在工作之余獨立構思、一字一句創作,每一篇稿件都來之不易,用“匠心”去分析、理解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是修改稿件的根本要求。珍惜每一份基層的稿件,因為他們善于創造,懷揣著夢想把生活的“苦”醞釀成“蜜”。改稿,夜深人靜、孤燈伴影,猶如集閱讀、寫作和再創作為一身的“苦行僧”,雖然,我的專業不是新聞學專業,學歷也不高,但在修改稿件時,設身處地站在作者角度、環境、思維角度考慮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對每一篇稿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同樣能享受著作文思緒醞釀之苦、分享之樂。而當這篇“豆腐塊”作品發表時,就能開啟文學、新聞愛好者寫作興趣的第一扇窗。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企業是通訊員的新聞富礦,是社會經濟最活躍的細胞,每天都會源源不斷產生大量的新聞,而如何將企業好的經營策略、勞模、工匠的先進經驗和良好精神傳播出去,加大對一線員工的宣傳力度,弘揚新時代企業工人的精神風尚,以形成蝴蝶效應,營造人人學勞模、爭當工匠的良好氛圍,是每個通訊員肩負的使命,也是一件光榮和驕傲的事。
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與其他浮光掠影的速食“文化快餐”相比較,用自己獨有的“新聞眼”捕捉、記錄每一個完整的真實與畫面,是涵養、凈化,亦是對精神內涵的不斷提升。曾經,我也為找不到好的新聞線索、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宣傳突破口而失眠焦慮,那種恐慌就像到了考場頭腦中的那片空白和恐慌。而將稿件投出后,無論是否刊發,都讓人松了一口氣。當一篇篇稿件刊登后,再拿出原稿與見報的稿件作比較,從中找到提升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漸漸明白,堅持寫作,是對抗平庸最有效的手段。其實,這種恐慌和矛盾一直在上演,就像每次光臨山莊的風一樣,呼嘯著一顆受傷害卻堅毅的心,也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最終才能鑄就一個更加強健的心靈。
文學因閱讀而存在,生活因寫作而充實。用心體會筆下的真諦,采擷生活浪花,捕捉活動亮點,用文字詮釋生活哲學,用手中的筆記錄下精彩的點滴,用鮮活的語言傳遞職工的心聲,用鏡頭定定格每一個難忘的瞬間。最終,洗盡鉛華,寫下最真實的表達,對外刊發更多貼近時代脈搏的作品,在歲月風塵中堅守從容、淡泊人性。人生旅途有太多的鏡頭,但是寫作是將他們永遠定格在那一刻的心靈歸宿……(動力能源中心 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