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歸來走在公寓通往北門的道路上,遠遠的看見路兩旁的路燈、綠化帶的樹上裝飾著艷麗而喜慶的各種紅燈籠,紅紅的穗子在風中上下飛舞煞是好看,給灰色與鋼鐵構建的現代顏色增添了一道耀目的紅色,讓人不由心生喜歡。一起上班得老公看我眼睛不由自主流淌出的喜愛,調侃到:“碎女子,正月十五哥給你買個紅燈籠,看把你羨的眼睛拔不出來了”。我燦然一笑,腳下急趕幾步,腦海里關于燈籠的陳年往事卻如洶涌的波浪一般怎么也按捺不住,慢慢涌出記憶的隧道浮現在眼前。
記得我小時候正月十五玩的第一個燈籠是三爺用豬尿脬做的。那時候村里過年每家都會殺豬,三爺因為膽大心細而成了村里持刀殺豬的最佳人選。憨態可掬的肥豬全身都是寶,每年臘月殺豬時豬毛、豬胰臟、外加一條豬尾巴則是三爺幫鄉親們殺豬的酬謝了。三爺素愛喝酒豬尾巴用來下酒;豬毛拿回家讓三婆收拾干凈開春后會有走村的貨郎來收,換些家里日常需要的生活用品;豬胰臟則是加上肥皂等用石窩子外加一根棒槌搗成黏糊,團成大小均勻的圓球放在窗臺晾干做成豬胰子皂,冬天洗手干凈又光滑。
三爺在村里還有一個外號“老頑童”,他喜歡村里的孩子,碰到哪家的小孩都要撩逗一番。童心未泯的三爺每年幫鄉親殺豬的時候都會收集豬尿脬,他把豬尿脬拿回家清洗干凈,把豬尿脬吹得大大的,掛在廳房的梁上讓其風干,到了正月十五把兩頭裁出兩個大洞,穿上鐵絲提手,就成了一個簡易的燈籠。這時候就該心靈手巧的三婆出場了,她用送寒衣剩下的五顏六色的彩紙開始裝飾燈籠,紅紙做底,黃的花、綠的葉、白的云、藍的……簡易燈籠一過三婆的巧手就變成了一盞十分漂亮的花燈籠了。那時候農村孩子的玩具很少,所以每年三爺的燈籠是村里小孩最夢寐以求的禮物了,記得我為了得到一盞三爺的燈籠大過年的住在三爺家不走,眼巴巴的看著三爺三婆制作燈籠,困得眼睛打架卻又不敢睡覺,生怕一覺醒來燈籠讓別的小孩拿走。燈籠一做好,我趕緊提著燈籠就到巷子里顯擺了,那份得意至今依然清晰地印在腦海。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商品燈籠也走進了我的童年。期間我玩過的燈籠有紙扎的,竹子骨架的,鐵絲骨架的,而竹子和鐵絲的是可以在燈籠中間放蠟燭的,正月十五的晚上,每條巷子都會有幾個小心翼翼行走的孩童,聚在一起攀比著誰的燈籠漂亮。一陣風吹過,誰的燈籠一不小心被吹滅了,就會引起一片壞笑,那笑聲隨著風飄向黑暗的夜空。
如今的燈籠遠比童年時的燈籠艷麗的多,形式各態,材質也更堅固耐用,可是在我的心里最歡喜的還是三爺給我做的那盞燈籠。那盞燈籠雖然樸素簡單,但是它卻包含著三爺的未泯童心和對我的愛,那盞小燈籠里留存著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和歡樂。(設備管理中心 李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