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有它的家風。良好的家風就是一盞引路燈,指引著我們如何做人;良好的家風就是家范,引導我們不斷成長。
王新春出生在渭南市臨渭區渭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小時候因家里條件不好,造就了他自立自強的堅韌品質。家里以承包果園為生,父母忙農活時,照顧妹妹的重擔便壓在了他的身上,做飯洗碗、掃地洗衣,干完這些他才安心去上學。“我會好好照顧妹妹,你們就忙你們的,不用操心我和妹妹。”王新春總能用他的行動說服父母。

王新春的父親是一位沉默寡言的農民,身上流淌著質樸勤勞的血液,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艱苦奮斗的韌勁始終保持著。除了務農,父親在建筑方面還有天賦,閑暇時他會找來廢棄的備件建些家用“建筑”。如家里的雞舍、牛棚、火炕等都是父親一手打造出來的,他的好手藝是鄰里鄉親公認的,誰家要請父親幫忙,父親從來不會推辭。“舉手之勞嘛,都是鄉黨!”父親用他的一生踐行著勤勞、和善、自立自強,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王新春,王新春堅信:“人只要有手藝,就有用,只要被需要,就一定能立足。”
父親雖然話不多,但經常給王新春“上課”:“幫人如幫己,和同事朋友要搞好關系。”“做人要本分,不要說東家長西家短。”“下決心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父親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新春。
王新春的母親,是一名下鄉知青。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母親經常會喃喃自語八個大字:“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走到哪都哼著她最喜歡的歌:“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從王新春記事起,她就知道母親是個文化人,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睡不著覺,便會一個人坐在院子里點著油燈看書,《毛澤東傳》已經被母親翻得掉了頁,當問及母親為何如此珍愛書籍時,母親的那句話,王新春至今記憶猶新,“讀書是為了讓人變得更年輕、更智慧。”在王新春眼中,母親就是那最美、最智慧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著自己!”
良好的家風伴著王新春成長。2000年7月,王新春前往龍鋼公司燒結廠當臺車工,父親便告訴他:“進了國企,當了工人,你就要對得起這身工裝,你一定要努力,要爭氣。”
不管在第二煉鐵高爐建設中,還是在電氣設備維護中,他都沖在一線,實實在在地將最好的服務帶到基層。記得一次皮帶火災事故搶修,他帶領著團隊干了三天三夜,超計劃恢復了電氣設備線路,最終榮獲“燒結廠先進個人”。
在漢鋼公司,2015年王新春從鋼軋電工班長轉崗為燒結儀表自動化班長,這些年,他都不曾忘記父親的諄諄教導,在平凡的崗位上,敢吃苦、敢擔當;2021年8月的一場暴雨,王新春帶領班組成員投身到抗洪搶險中,發現配電室水位急增,他緊急斷電后跳入水中,和隊員迅速從200米外的料場鋪放水泵線,硬生生靠雙手將水管抬起來插入排水溝,直到水位下降,為此,授予他“漢鋼公司‘8.21’抗洪搶險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家風家訓塑造著王新春的人格,推動著他更好的向前發展。
對于今后的工作,王新春表示:“我會繼續學,向實踐學、向前輩學、向班組成員學,面對新科技新技術,我會沉下心學,做一個銳意進取的實干家,為降本增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行下效,這就是王新春的家風故事。(燒結廠 雷穎波 王新春)